《戏赠杜甫》是李白赠杜甫的诗。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唐代大诗家,虽然在年龄上李大杜小,相差了十一岁,他们却成了忘年之交。对诗歌艺术的狂热喜好和高深造诣,促使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知交,而共同的远大抱负、正义立场以及在政治上的失意境遇,更使他们情同骨肉,终身不逾。这高尚的友情,和他们美妙的诗歌一样,垂诸千古。
在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交往中,相互赠和很多。李白的这首《戏赠杜甫》,引起过前人的误解,都出在这个“戏”字上。郭沫者对此有过精辟的辨析。自从唐人孟棨解说为李白讥笑杜甫作诗拘束之后,似乎成了定论。郭沫若不然其说,是高明的见解。郭对诗的末两句解释为李问杜答,信增亲切,不失为一说。其实,“戏”字并不都是讥笑的含义,也可以解作“开玩笑”。古人写诗题为“戏赠”,并不都是嘲弄,有许多都表示善意的玩笑语,而玩笑语之中,往往是些真情实话,倍觉亲切可爱。
此诗前两句运用铺叙的手法来描绘出一幅李白在饭颗山上遇见头戴着竹笠的杜甫的重逢情景;末两句为李问杜答,新颖别致,给人以信增亲切之感,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全诗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塑造了杜甫苦心作诗的形象,亦暗喻自已也“为作诗苦”,情深意浓,体现了李白与杜甫之间的真挚友谊。
此诗幽默诙谐,甚至滑稽梯突,类似于打油诗。其实这并不是李白嘲讽杜甫作诗拘束迟缓,更不能说李白看不起杜甫。《戏赠杜甫》是朋友间的游戏文字,谑而不虐,体现了李白对杜甫的知己和关爱。一方面,杜甫“穷年忧黎元”,写作极认真,“语不惊人死不休”,正如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里说的那样,“杜诗思苦而语奇”(接下来的一句是“李诗思疾而语豪”)。另一方面,他又仕途坎坷,穷困潦倒,可能营养不良。李白显然了解这些,而自己的处境也不比他好,不过达观些,随便些,又大了十一岁。
因此,李白实际上是以此诗劝慰杜甫,诗歌当不了饭吃,不要为了写诗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而李白作诗比较洒脱,信口拈来即是诗,而杜甫作诗向来是苦费心思的,苦用心的结果在李白的眼里便成了身体消瘦的原因,这样不仅作诗苦的“苦”字有了着落,连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来历。诗的后两句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新颖别致,给人以亲切之感。
这末两句,即使解作都是李白的话,也未尝不显痛切关怀之情。要知道,李白也是专心致意于诗创作的,也一样“为作诗苦”。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习性,共同的甘苦,才有这共同理解的似是玩笑之话而实为肺腑之言,多么亲切感人!李白是把人生的诗情揉得最好的人之一,从《戏赠杜甫》这首诗中可见一斑。
此首《戏赠杜甫》大约作于公元746年(天宝五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兖州最后一次相遇时。李杜二人自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年)在洛阳相识并结下深厚友谊,直至公元762年李白去世,彼此十分了解和尊重。他们交往密切,曾同游齐鲁,此后虽难相见,但仍相互关心、思念。
青烟散后,绿云重绾,今来欲见何缘。每约花时,共听莺处,将归几度留连。
冰玉语空花。信书生薄命,自古而然。谁遣刚风,无端吹折到青莲。
品题真负当年。倩泪痕和酒,滴醒长眠。香令还家,粉郎依旧,知他一笑幽泉。
慧业定生天,怕柔肠侠骨,难忘人间。莫更多情,漫劳天上葬神仙。
千里关山拥帝京,万村烽火照连营。天高玉塞朝催战,日落黄河夜敕兵。
閒堂剪烛夜如何,银汉疏风古树多。便把一竿随尔住,江门原有旧藤蓑。
振衣同憩古招提,陌柳苍苍一望迷。石径风来松子脱,花阴昼静鸟声啼。
放光水族惊投剑,闻筶池龟同伺齐。步到上方殊寂寞,竹间门掩老僧栖。
河西万里来孤隼,侧目烟埃心未逞。黠枭自诡产阴山,失势包羞苟逃命。
咄哉隼去枭独留,引类呼俦肆残忍。毒蛇见面即唤名,怪虫含沙工射影。
十家屏息九杜门,恨不移居托眢井。枭鸣喂肉群飞翔,草间狐兔尽陆梁。
细思物极理当反,安得仪凤鸣朝阳。呜呼安得仪凤鸣朝阳。
苑墙西畔月犹明,禁鼓虾蟆逼四更。不为鸡人催起早,六街一道马蹄声。
积雪燕关冻不开,相逢谷口重徘徊。共传客有邹生妙,斗见春随暖律回。
道气如君谁伴侣,清时鸣凤欲仪来。黄金赋在须珍重,不用词臣露一杯。
前朝诰命至今留,先代勋名耿不休。五色文章勋彩焕,九天云锦瑞江浮。
圣上布泽深溟渤,卿相联翩绚斗牛。喜有佳孙能继述,大施霖雨遍遐陬。
鸿词诸老各精神,却忆先人蹑后尘。都为文名掩书法,劫灰无处觅青珉。
汉碑旧峙燕然山,胡马穷沙遁不还。今日燕然春草绿,狡胡南牧马犹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