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写别后的凄凉兼及怀人。上片写登临所见,下片回忆往昔的欢会以突出物旧人非的凄凉处境。
“秋水斜阳演漾金,远山隐隐隔平林”二句描绘景物:清澈的秋水,映着斜阳,漾起道道金波。一片片平展的树林延伸着,平林那边,隐隐约约地横着远山。这两句抓住秋天傍晚时分最典型的景物来描摹,将那“秋水”、“斜阳”、“远山”、“平林”描绘得出神入化。
“几家村落几声砧”紧承上句而来,仍写登临所见所闻:疏疏的村落,散见在川原上。隐隐之中,但见烟雾缭绕,徐徐升腾。断断续续之中,但听得那单调的砧杵捶衣之声。
上片三句,单看词人所描摹的这幅深秋晚景图,似乎只是纯客观的写生,词人视听之际,究竟有哪些情感活动,并不容易看出。但这三句并不只是纯客观的景物描摹,并不是没有寄寓词人的主观情感。实际上,这秋水斜阳,这远山平林,这村落砧声,句句情思化,句句都是词人心中眼中之景,都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伤心情绪寄寓其中。这与梁元帝“登楼一望,唯见远树含烟。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几千”的赋吟和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比梁、李之作更委婉,更含蓄,更腾挪跌宕,更富于情趣。
“记得西楼凝醉眼,昔年风物似如今”二句急转,由上片的眼前景物铺陈转而回忆昔年的赏心乐事。记得当年在西楼之上,饮酒赏景,两人酒酣耳热之际,执手相向,醉眼相望,情意绵绵。如今当年的风物依旧,而人去楼空,倍觉凄凉。本来,词的上片所写之景只有一幅图景,然而,作者平铺直叙地再现眼前景物的写法,在此却起了变化,虚实相生,出现两幅图景:一幅是今天词人独自面对的眼前之景;一幅则是有美人作伴,词人当初凝着醉眼所观赏的往昔之景。昔日之景是由眼前之景所唤起,呈现在词人的心幕上。两幅图景风物似无变化,但“凝醉眼”三字却分明透露出昔日登览时是何等惬意,遂与今日构成令人怅惋的对照。
“只无人与共登临”这句是全词的词眼。上片所写的那秋天斜阳,那远山平林,那村落砧声,至此便知都是词人“物是人非”、“良辰好景虚设”的情感物态化体现。这末句的点醒,令人于言外得之,倍觉其百感苍茫,含蓄深厚。结尾一句,巧妙点醒,画龙点睛类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赞叹说:“贺老小词,工于结句,往往有通首渲染,至结处一笔叫醒,遂使全篇实处皆虚,最属胜境。”观此词之结句,可知陈氏之论不谬。
又残更冉冉,往事星星,短鬓被霜染。梦入屏山路,黄昏近,金荷一盏慵点。
浓阴微糁。任小楼、和雨轻掩。算今夜、笑语香街沸,有春胜双飐。
思念愁多类魇。记帘窥秀黛,柱映娇脸。讵意分飞后,相思苦、泪滴桃笙红淡。
长江天堑。况万重、败驿荒店。料此际有人,只为我、翠蛾敛。
龙门醉后墨壶倾,京国遥传北苑名。今日玉堂相梦夜,花昙春树更含情。
冬春积阴雨,十旬三见日。城阙为泥涂,凄风闭寒室。
居人屡兴叹,况子犹孤客。卧起逆旅中,图书满筐箧。
抚剑一高歌,长江浩萧瑟。仆本蓬蒿士,岁月时一出。
爱君美词翰,过读常促膝。如何倦飞羽,更问闽山辙。
东道阻且深,相思隔浮岳。有亲在白头,留子终无术。
何以送将归,独有江南橘。
东访岱宗碑。西上峨眉。北浮鸭绿犯霜威。终是故乡山水好,倦鸟南归。
郭外结茅茨。终菜盈畦。丈人永息汉阴机。留得菜根滋味在,不羡甘肥。
荻暗鸡鸣村,平皋下残月。参差邻舫语,橹声带潮发。
露华望中白,蓬阴散秋发。沙鸟知曙鸣,海云上空灭。
念我前行友,青山已飞越。迟尔及相携,无嗟赏心歇。
古交山上松,青青色不改。纵有霜雪侵,节操固常在。
今交陌上花,容貌相矜誇。一朝风雨至,飘泊随泥沙。
陈雷管鲍世不有,一贫一富难长久。对面相看仰泰山,下视群峰皆培塿。
嗟来乎,嗟来乎,床头黄金不可无。君看金尽失颜色,壮士灰心不丈夫。
爱鸥波、满奁秋净,赤栏桥接篱觜。人寻三径穿丛竹,扫屐翠梧桐子。
晴扉启。袅千缕茶烟、不断帘垂地。芳兰为佩。辟谏草堂偏,半完新圃,图画写深意。
仙翁健,六十平头早是。朱颜依旧花似。双双壁树临风好,玉润人称青兕。
篮舆舁。任踏遍横山、一片苍凉里。从今百岁。拚未老年华,填词饮酒,日日拥书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