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神话常常会激超诗人的丰富想象,仿佛道士们过的也是神仙生活,也能摆脱人世间的种种限制,享受神仙的超脱和自由,以满足他们向往自由的心理和愿望。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就是这样。
“元丹丘,爱神仙。”正因为元丹丘喜好神仙之术,所以他才长期在嵩山修炼。下三句就是他常年在嵩山中求仙学道的夸张描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常周旋。”诗中把元丹丘长期在嵩山的活动浪漫化,夸张地说成是一天之内的活动,仿佛他已成仙得道,有了神仙飞腾之术。早上,他还在清清的颍川边饮水,晚上就出现在紫烟缭绕的嵩山峰顶,在嵩山三十六峰的绝顶灿列处都有元丹丘的踪迹。嵩山在今河南登封,是五岳之一的中岳。唐时这里是道教最盛的地方。著名的道教胜地嵩阳观和中岳庙就在这里。嵩山有太室、少室二山,二山各有三十六峰,共计七十二峰。大概在唐时嵩山有名字的只有三十六峰,后来愈来愈多,但三十六峰也只是一个约数,言其多而已。
下面诗中着重写元丹丘的神通:“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以上诗句意即脚踏星虹,身骑飞龙,速度之快,星驰电闪,只觉得两耳生风。可以横跨江河,飞越大海,在天空自由邀游,一直通向神话中的天国。这与屈原《离骚》中的乘飞龙遨游天国是同一寓意,即借飞升以向往自由,借游仙以寄托理想。
诗的最后一句说。“我知尔游心无穷。”《文苑英华》“游心”作“心游”,意思就更为明显。原来“蹑星虹”、“乘飞龙”,“横河跨海”的无穷之游,都只是“心游”而已。这一切都是诗人想象中的产物。并非真实。原来只是精神上的一番自由和逍遥之游。这与庄子“游心”(《庄子·则阳》:“知游心于无穷。”)的精神遨游是完全一致的。
此诗赞扬元丹丘爱神仙。“爱神仙”是全诗之眼。诗中故意把元丹丘写成一个能骑龙升天、横河跨海的神仙,表达了诗人对老友的美好祝愿,也是对老友的戏谑。李白真心希望元丹丘像神仙一样的自由快活,当然这也是李白自己的愿望。诗是歌谣体,用三、三、七的句式,使诗句更加活泼,富有变化。诗的前半首和后半首结构重叠,有一种长短相间,循环复沓的音乐美。后半首的首句与前半首的来句还用顶针格的修辞手法,使前后段自然衔接,天衣无缝。此诗有语言明白如话,自然天成的民歌风味,读起来朗朗上口。由此可见,李白在学民歌方面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此诗就是他学习民歌的优秀结晶。
方丈仙人出淼茫,高情犹爱水云乡。功名谁使连三捷,身世何缘得两忘。
早岁归休谁共在,他年相见话偏长。只因未报君恩重,清梦时时到玉堂。
每秋送客常羡人,今秋送君尤惜别。白发相知无几何,明日扁舟成楚越。
忘形谁复到尔汝,末路转忧欺老拙。西风落叶密如雨,信宿长淮见清月。
紫蟹出簖加二螯,白鱼挂网色胜雪。人生功名何由致,适意勿羞徒餔啜。
何时亦得东南征,赤脚吴溪嘲钓碣。
男子四方志,人生五马荣。君恩何以报,民政不宜轻。
御物当存恕,存心要尽诚。勿矜新号令,姑守旧章程。
敛暴单贫困,囚淹狡伪萌。慈柔难禁暴,苛急必伤生。
东郡吾将老,西陲敌未平。一生能几别,四事果难并。
方此对床乐,怆然分袂惊。荒诗何足记,聊写弟兄情。
桂冷千山,葭苍一水,西风咽断蝉声。罗纨夜润,招凉粘湿疏萤。
明月不堪赠与,披衣愁若故乡情。还惊起,蕉阴睡鹤,独唳空庭。
更念汉宫旧事,赐近臣消渴,醉浥金茎。烟凄蔓草,铜仙清梦迟醒。
翠盘又倾碎玉,藕花香杳泪珠零。休分付,一枝湘管,写怨秋屏。
井陉西上秋色徂,道长日短愁仆夫。七十二滩不可逾,负重难为辕下驹。
翠云十斛岩玉瘦,黄叶一亩霜林腴。涧中石出水生骨,岭上草凋山脱肤。
溪童泼剌健似犊,往来负水能疾趋。我独何为行在涂,天寒不归对妻孥。
白醪一尊作重九,冯辕手撷红茱萸。侧身西望长嗟吁,閒吟莫待清景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