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神话常常会激超诗人的丰富想象,仿佛道士们过的也是神仙生活,也能摆脱人世间的种种限制,享受神仙的超脱和自由,以满足他们向往自由的心理和愿望。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就是这样。
“元丹丘,爱神仙。”正因为元丹丘喜好神仙之术,所以他才长期在嵩山修炼。下三句就是他常年在嵩山中求仙学道的夸张描写:“朝饮颍川之清流,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常周旋。”诗中把元丹丘长期在嵩山的活动浪漫化,夸张地说成是一天之内的活动,仿佛他已成仙得道,有了神仙飞腾之术。早上,他还在清清的颍川边饮水,晚上就出现在紫烟缭绕的嵩山峰顶,在嵩山三十六峰的绝顶灿列处都有元丹丘的踪迹。嵩山在今河南登封,是五岳之一的中岳。唐时这里是道教最盛的地方。著名的道教胜地嵩阳观和中岳庙就在这里。嵩山有太室、少室二山,二山各有三十六峰,共计七十二峰。大概在唐时嵩山有名字的只有三十六峰,后来愈来愈多,但三十六峰也只是一个约数,言其多而已。
下面诗中着重写元丹丘的神通:“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以上诗句意即脚踏星虹,身骑飞龙,速度之快,星驰电闪,只觉得两耳生风。可以横跨江河,飞越大海,在天空自由邀游,一直通向神话中的天国。这与屈原《离骚》中的乘飞龙遨游天国是同一寓意,即借飞升以向往自由,借游仙以寄托理想。
诗的最后一句说。“我知尔游心无穷。”《文苑英华》“游心”作“心游”,意思就更为明显。原来“蹑星虹”、“乘飞龙”,“横河跨海”的无穷之游,都只是“心游”而已。这一切都是诗人想象中的产物。并非真实。原来只是精神上的一番自由和逍遥之游。这与庄子“游心”(《庄子·则阳》:“知游心于无穷。”)的精神遨游是完全一致的。
此诗赞扬元丹丘爱神仙。“爱神仙”是全诗之眼。诗中故意把元丹丘写成一个能骑龙升天、横河跨海的神仙,表达了诗人对老友的美好祝愿,也是对老友的戏谑。李白真心希望元丹丘像神仙一样的自由快活,当然这也是李白自己的愿望。诗是歌谣体,用三、三、七的句式,使诗句更加活泼,富有变化。诗的前半首和后半首结构重叠,有一种长短相间,循环复沓的音乐美。后半首的首句与前半首的来句还用顶针格的修辞手法,使前后段自然衔接,天衣无缝。此诗有语言明白如话,自然天成的民歌风味,读起来朗朗上口。由此可见,李白在学民歌方面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此诗就是他学习民歌的优秀结晶。
香颈垂云眉倒晕。珠翠丛中,没个他风韵。浪蝶狂蜂遍有分。
为谁偷把红销印。
锦字浪笺难问讯。一寸相思,只与黄昏近。薄倖负人终不忿。
何时枕上分明问。
此山甘曳涂中尾,百年抛掷空山里。知交海内几人存,书札懒来无一纸。
羡君肯作罗浮游,天南重见生狂喜。青鞋直入四百峰,竹杖身登七十里。
我衰不复能相从,客诵新篇日盈耳。如何去我将有行,梅花岭上花方始。
君住松陵水一湾,澉浦鸳湖咫尺间。言归将作白头社,尊酒扁舟时往还。
论交却得朱公叔,作赋安仁鬓仍绿。垂竿严濑复有人,好古彭■老弥笃。
一回聚首一声诗,洛社香山事可追。惜无鸿雁双飞翼,浩荡江湖同所之。
峡山高峭月微明,十里如墙夹岸行。谁向中流喧爆竹,东西崖谷走雷声。
江城薄暮多阴晦,云日荒凉聚复开。门掩绿苔频上锁,径芬黄菊懒传杯。
看山故有陶家兴,作赋元非楚客才。疏钝久拚人弃置,不惊亲旧少书来。
十里芜城,风景异、漫天飞雪。叹半载、蹇驴皂帽,空弹长铗。
雁字不传云外信,梅花正忆窗前月。望乡关、咫尺路偏迷,堪呜咽。
画虎志,终消歇。雕虫手,遭摧折。笑寒宵拥被,鹿裘如铁。
世态何须防面冷,丈夫原不因人热。看热肠、清泪几销磨,英雄血。
昨夜震霆难掩耳,朝来江上添新水。万鱼喁噞讵知名,粗识鲦鲿与鰋鲤。
鳣鲔胜舟大更长,个中滋味推鲈鲂。河豚珍重西施乳,入喉但恐生锋铓。
往来尽爱江鱼美,扁舟出没波涛里。腥风起处动冯夷,一网千头贵知止。
江花照眼江水肥,鼓枻江头及早归。水底蛟龙能覆柂,相看多少蹈危机。
天淡四垂幕,云细不成衣。西风扫尽纤翳,凉我鬓边丝。
破匣菱花飞动,跨海清光无际,草露滴明玑。杯到莫停手,何用问来期。
坐虚堂,揩病眼,溯流辉。云山应有幽恨,瑶瑟掩金徽。
河汉无声自转,玉兔有情亦老,世事巧相违。一写谪仙怨,双泪满君颐。
生就弯环细。新月初三似。簪染釭烟胜黛浓,惯画出、分梢翠。
额凤衔珠坠。恰映梅钿缀。纵使含愁蹙远山,几曾减了连娟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