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的首联追忆荆轲在易水边别燕太子丹及众宾客、决死入秦时的情景;颔联言荆轲刺秦王事败而殉身,自谓可以报答太子却不忍见田光之灵;颈联写荆轲的大无畏气概受到古今之人的赞颂和景仰;尾联言荆轲刺秦之举虽未遂,然已感天动地。这首咏怀之作格调高昂,毫无迟暮、悲凉之感;用典自然圆熟,无斧凿别,联想奇特。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吾头人虎狼。”两句概括易水悲歌送别,写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因为从当时情势看,荆轲无论行刺成功与否决无生还之理,所以易水之歌自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明知不还却义无反顾,所以为壮士。段秀实入郭晞乱军中自言“吾戴吾头来矣”,戴头就用这个典故。这两句写荆轲出发时的英雄气概,是扬。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两句概括荆轲的失败,有无限惋惜之情,好像辜负了田光的举荐。以上四句写当日情事,先扬后抑。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一句写当时,遥应“水边歌罢”的祖饯场面;一句写今天,衣冠上被霜沾白了,使人想象当时“白衣冠送之”的场面,今天的霜源于当年之白。
“匕首无灵公莫恨,乱山终古刺咸阳。”这两句安慰荆轲,却是前人所未道,特别是结句非常聪明,把当地的山形和荆轲事迹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好像山川有灵,都像荆轲刺秦王一样刺向咸阳。写荆轲的失败前人都是叹惜剑术之疏,认为是千古恨事,袁枚却从另一角度来安慰荆轲,因为“乱山终古刺咸阳”,足以弥补“匕首无灵”的失败。这首诗概括古事简练形象,把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一结尤其出人意表,在前期七律中是较好的作品。
《荆卿里》是袁枚诗歌创作中比较成功的一首。他在这首诗里倾注了自己诚挚的感情,用寥寥数语,为读者勾勒出了两个栩栩如生的形象:一个是为报王恩,视死如归的英雄荆柯的形象;另一个则是诗人本人。前者通过“生戴吾头入虎狼”和“魂归何忍见田光”的白描手法的刻面,荆柯的性格骤然成形;匕首无灵人有情,虽然事败人殁,但荆柯的伟大精神却与日月同辉,永耀后人。作者论人不论事,主张精神至上的性格跃然纸上。
人间初换岁,天上亦添龄。未老耿南极,能飞滞北溟。
时艰惊蝶梦,神王鄙熊经。寒雪尚凝砌,和风已拂扃。
吹笙鸾凤集,念咒鬼神听。度世心尤切,弥年手不停。
侣沙虫猿鹤,召雨电雷霆。采药重薇蕨,汲泉带参苓。
肝肠关众命,呼吸通群灵。展卷辨蝌蚪,退身号蟭螟。
虽知守其黑,无计得以宁。残魄予将朽,方瞳尔独青。
金茎润菜色,丹室吐兰馨。谈笑具别旨,往来各忘形。
他山足玉石,一水合渭泾。高志存鸿鹄,大光眩爝萤。
胡为悬万石,徒自击寸莛。兔颖空盈匣,鱼肠待发铏。
波流岂复返,膏燄可长荧。不见大椿树,八千终飘零。
隆替理之常,仕进难固必。在事寡尤悔,于心孰欣戚?
从来黄甘里,先庐颇完葺。虽非大哉居,亦异环堵室。
归来宜晚岁,怀抱得所适。讴吟及芳辰,言笑共佳夕。
赤城有霞气,光照五色笔。门前有大路,而无车马迹。
幸焉返初服,素愿于此毕。冥冥江上鸥,矫首羡归翼。
胶山流览兴何如,曾访山中旧景无。料想纪游诗必富,敢掬胜迹效吴歈。
两峰耸时恰相对,白云飞去黄云在。东湾萋萋草际天,西瞻磊磊石应拜。
蜿蜒龙腿接凤凰,凤凰常伏龙亦藏。红叶满山飘不定,龙凤遍体呈文章。
山行自北得幽胜,古木疏篁绕石蹬。桥锁香花供冶游,坞藏碎石足持赠。
梵王宫殿忆当年,唐宋名流吟咏传。环翠上方两不见,一丛榛莽敛残烟。
秋老青梧翠叶亸,黄菊欺霜野香播。金牛有迹牧童眠,石马无声樵叟坐。
俯仰岩阿感古今,流连光景漫沉吟。侍郎废墓寒云聚,丞相荒祠夕照阴。
窦乳涓涓注石罅,色清味美人争讶。宋时翁挺尝品之,九龙中泠乃其亚。
枫叶芦花飘暮秋,幽崖潭水碧于油。当年砺剑人何在,今日临池石尚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