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起笔四句,即以真形画,疑画为真,写出乍见巫山屏风时的感受。接下来,“天有声”、“天有情”,诗人由疑而入迷,竟从画中听出有声,见出有情;可是转眼间幻觉顿失——“徒盈盈”,眼前只是一片寂静——“何寂寂”,诗人复由迷而生疑;“高咫尺,天千里”,原来只是一幅画,并非实景,诗人又由迷而悟。
然而,审美过程并没有到此为止,诗人进一步对画面作了仔细观照,“苍苍”以下六句,即随着诗人视线的转移,由远而近,从大到小,有层次地展现出画面景物。正是在这一凝神观照的过程中,由于画面的逼真,使诗人再一次心生幻觉,坠入迷境。把诗人审美过程中上述微妙而复杂的心理感受及其变化,表现得天此真切生动,是本诗最显著的特色。
此外,诗中对画面景物的再现,纯从实处着笔,但由于它是围绕诗人的审美心理感受及其变化为中心而展开的,因而既给人历历在目之感,又毫无呆板琐细之嫌,其中所隐含的美妙神话传说,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内涵,更能激起人们美好的情感联想。
毒热镕金,火云焦釜,喘月吴牛无那。剥啄声,谁拉我。
过君高馆,科头而卧。只愁避暑何方,除是剪却,乱峰千朵。
更上危楼,快劈么弦,弹得冰天都破。小饮深谈,耳酣气热,不顾旁人而唾。
算今古,几贤愚,讵有斯人长饿。归去先生烂醉,任他拍手群儿骂,且踏著、一街新月,把小词閒做。
粳稻朝初获,荷花晚更香。萤飞将草乱,牛饭就松凉。
斯世多充隐,吾徒或醒狂。秋林携小谢,吟咏可相当。
郑谷诗台旷赏音,远公台上复追寻。当年假馆花同醉,此日敲门竹共吟。
风细炉烟浮下界,月明经梵出丛林。虎溪别后登临少,云水怀人隔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