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中首先抒发了自己的观点,“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一扫悲秋的传统。接着写出了秋天的种种景色。最后两句表达了与杜、范二人分别的惆怅心情,反映出感情的深厚。全诗寓情于景,语言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风格明快。
诗一开头紧扣题中“秋日”,抒发时令感受。自宋玉在《九辩》中以“悲哉秋之为气也”句开篇,后来的文人墨客都是一片悲秋之声,李白却偏说“我觉秋兴逸”,格调高昂,不同凡响。“我觉”“谁云”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富有李白的艺术个性;两名对照鲜明,反衬出诗人的豪情逸致。一、二句定下基调,别宴的帷幕便徐徐拉开。
三、四两句写别宴的具体时间和场景:傍晚,绵延的群山带走了落日;尧祠亭上下,清澈的水流同万里晴空相映成趣。诗人抓住群山、落日、水流、晴空等景物,赋予自己的想象,用“将”“与”二字把它们连成一体,即使这些自然景色获得了个性和活力,为首句的“秋兴逸”作注脚,又进一步烘托了诗人欢乐的心情。接着,正面描写别宴:席上已摆好玉壶美酒,主宾们已止步下马,有的正在安置马匹休息,有的解下衣带挂在横生的树枝上,大家开怀畅饮,并且歌唱的歌唱,奏曲的奏曲,欢快的乐曲声疾风似地飘荡在尧祠亭的四周,响彻云霄。诗人的感情同各种富有特征的物件、动作和音响效果等交融在一起,气氛一句比一句浓烈,感情一层比一层推进,表现出诗人和友人们异乎寻常的乐观、旷达,一扫一般送别诗那种常见的哀婉、悲切之情,而显得热烈、奔放。
宴席到这时,已是高潮。接着描述送别的时间和景色:时近黄昏,白云飘向碧海,大雁从晴空飞逝。这两句既同“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相照应,又隐隐衬托出诗人和友人们临别之际相依相恋的深厚情宜。宴席从高潮自然过渡到尾声。最后,全诗以“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作结,酒酣席散,各奔一方,留下的是无尽的离情别绪。
李白这首诗,既是送别,又是抒情,把主观的情感融注到被描写的各种对象之中,语言自然而夸张,层次分明而有节奏。尤其可贵的是,诗的格调高昂、明快、豪放,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玉骨冰肌体自轻,非关茗饮觉神清。无端堕落红尘里,碾就云腴不许烹。
香雪一林初著子,和枝分饷不吾悭。含酸但止文园渴,青琐无人蹙远山。
维扬服制擅江南,小阁炉烟沈水含。私买琼花新样锦,自修水递进黄柑。
开奁一视大异事,此镜逼真为我制。不知是我是古人,二千年前有此字。
八分之书刻画精,其右曰仲左曰英。寻绎唐隶适吻合,轮郭如故朝代更。
友人沈君得此物,反覆审睇勤披拂。纵然宝重如连城,睹字谓为予所独。
当作琼瑶赠故人,菱花秋水露精神。将邪岂是尘中物,琬琰从来席上珍。
只我自疑还自笑,金环小劫纷难道。虽信阳休匪古人,何知乾德同年号。
昔之仲英果若何,毋亦与我同蹉跎。麟阁功名男子事,如何名与氏俱磨。
幸哉形制犹完好,小于楪子偏明了。不用蟠螭与纽龟,已知隶古来天宝。
因思唐政昔不纲,金镜晦彩韬光芒。上东门外胡儿啸,长信宫中帝业荒。
钗擘钿分俱莫保,况如此镜尤微渺。照影无能共帨鞶,坠奁止合埋蓬葆。
物生显晦真有期,因因果果漫狐疑。镜存当日伊非我,镜在今时我即伊。
惠鱼庄蝶谁先觉,色相虚空浑不著。混沌休令窍窍通,灵源只觉头头活。
本来面目知不知,睇观转复笑詅痴。君去我来墩属我,荆公曾为谢公嗤。
我亦于兹增一解,从来世事皆桑海。一镜存留付后人,要知自有李程在。
雁啼月落扬子城,东风送潮江有声。乾坤汹汹欲浮动,窗户凛凛阴寒生。
昆阳百万力一蹴,齐呼合噪接短兵。铁骑突起触不周,金山无根小孤倾。
起来看雨天星稀,疑有万壑霜松鸣。又如暴雷郁未发,喑呜水底号鲲鲸。
祇应灵均与子胥,沈恨郁怒犹难平。更有万古战死骨,衔冤饮泣秋涛惊。
虚庭徙倚夜向晨,重门击柝无人行。三年江边不见江,听此感激尤伤情。
须臾上江帆欲举,舟子喧豗闹挝鼓。江声渐小听鸡声,惨淡芙蓉落疏雨。
茅舍数椽山下盖,松竹梅兰真可爱。穿林越岭觅干柴,没人怪,从我卖,或少或多凭世界。
将钱沽酒随心快,瓦钵磁瓯殊自在。酕醄醉了卧松阴,无挂碍,无利害,不管人间兴与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