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陵行送别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译文与注释

译文
送君送到灞陵亭,灞水浩荡似深情。
岸上古树已无鲜花,岸边有伤心的春草,萋萋蓠蓠。
我向当地的秦人问路,他说:这正是当初王粲南去走的古道。
古道的那头逶迤连绵通长安,紫色宫阙上浮云顿生,遮蔽了红日。
正当今夜送君断肠的时候,虽有黄鹂婉婉而啼,此心愁绝,怎么忍心听?
注释
灞陵亭:古亭名,据考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灞陵,也作“霸陵”,汉文帝陵寝之地,因有灞水,遂称灞陵。
浩浩: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他曾为避难南下荆州,途中作《七哀诗》,表现战乱之祸害,诗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句。
西京:即唐朝都城长安。
紫阙:紫色的宫殿,此指帝王宫殿。一作“紫关”。
骊歌:指《骊驹》,《诗经》逸篇名,古代告别时所赋的歌词。《汉书·儒林传·王式》:“谓歌吹诸生曰:‘歌《骊驹》。’”颜师古注:“服虔曰:‘逸《诗》篇名也,见《大戴礼》。客欲去歌之。’”后因以为典,指告别。一作“黄鹂”。

鉴赏

  长安东南三十里处,原有一条灞水,汉文帝葬在这里,所以称为灞陵。唐代,人们出长安东门相送亲友,常常在这里分手。因此,灞上、灞陵、灞水等,在唐诗里经常是和离别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词本身就带有离别的色彩。“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灞陵”、“灞水”重复出现,烘托出浓郁的离别气氛。写灞水水势“流浩浩”是实写,但诗人那种惜别的感情,也正如浩浩的灞水。这是赋,而又略带比兴。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这两句一笔宕开,大大开拓了诗的意境,不仅展现了灞陵道边的古树春草,而且在写景中透露了朋友临别时不忍分手,上下顾盼、瞩目四周的情态。春草萋萋,会增加离别的惆怅意绪,令诗人伤心不已;而古树枯而无花,对于春天似乎没有反映,那种历经沧桑、归于默然的样子,比多情的芳草能引起更深沉的人生感慨。这样,前面四句,由于点到灞陵、古树,在伤离、送别的环境描写中,已经潜伏着怀古的情绪了。于是五六句的出现就显得自然

  “我向秦人问路岐,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王粲,建安(汉献帝年号,公元196~220年)时代著名诗人。公元192年(汉献帝初平三年),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在长安作乱,他避难荆州,作了著名的《七哀诗》,其中有“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的诗句。这里说朋友南行之途,是当年王粲避乱时走过的古道,不仅暗示了朋友此行的不得意,而且隐括了王粲《七哀诗》中“回首望长安”的诗意。友人在离开灞陵、长别帝都时,也会像王粲那样,依依不舍地翘首回望。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这是回望所见。漫长的古道,世世代代负载过很多前往长安的人,好像古道自身就飞动着直奔西京。然而西京的巍巍宫殿上,太阳快要西沉,浮云升起,景象黯淡。这带有写实的成份,灞上离长安三十里,回望长安,暮霭笼罩着宫阙的景象是常见的。但在古诗中,落日和浮云联系在一起时,往往有指喻“谗邪害公正”的寓意。这里便是用落日浮云来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谗毁忠良,透露朋友离京有着令人不愉快政治原因。

  从诗中来看,行者和送行者除了一般的离情别绪之外,还有着对于政局的忧虑。“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骊歌,指逸诗《骊驹》,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因此骊歌也就泛指离歌。骊歌之所以愁绝,正因为诗人所感受的,并非单纯的离别,而是由此触发的更深广的愁思。

  诗是送别诗,真正明点离别的只有收尾两句,但却始终围绕着送别,诗人抒发的感情也绵长而深厚。这首诗的语言节奏和音调,表现出诗人欲别而不忍别的绵绵情思和内心深处相应的感情旋律。诗以两个较短的五言句开头,但“灞水流浩浩”的后面三字,却把声音拖长了,仿佛临歧欲别时感情如流水般地不可控制。随着这种“流浩浩”的情感和语势,以下都是七言长句。三句、四句和六句用了三个“之”字,一方面造成语气的贯注,一方面又在句中把语势稍稍煞住,不显得过分流走,则又与诗人送别友人而又欲留住友人的那种感情相似。诗的一二句之间,有“灞陵”和“灞水”相递连;三四句“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由于排比和用字的重叠,既相递连,又显得回荡。五六句和七八句,更是顶针直递而下,这就造成断而复续、回环往复的音情语气,从而体现了别离时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围绕离别,诗人笔下还展开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古老的西京,绵绵的古道,紫阙落日的浮云,怀忧去国、曾在灞陵道上留下足迹的前代诗人王粲等等。由于思绪绵绵,向着历史和现实多方面扩展,因而给读者以世事浩茫的感受。

  李白的诗,妙在不着纸。像这首诗无论写友情,写朝局,表面上是用文字写出来的,实际上更多地是在语言之外暗示的。诗的风格是飘逸的,但飘逸并不等于飘渺空泛,也不等于清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却又都是丰满的。诗中展现的西京古道、暮霭紫阙、浩浩灞水,以及那无花古树、伤心春草,构成了一幅令读者心神激荡而几乎目不暇接的景象,这和清空飘渺便迥然不同。像这样随手写去,自然流逸,但又有浑厚的气象,充实的内容,是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创作背景

  这首送别诗当作于公元743年(唐玄宗天宝二年)前后,此时李白入长安已有一段时日。从诗意看,诗人所送的行者是一位遭受排挤、仕途失意之人,在诗人的寄寓中,有着政治的因素。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猜你喜欢

广平援笔赋梅花,富艳清便底死誇。况有西湖隐君子,句中能道影横斜。

葆光悟老子说,游仙续景纯诗。
木铣可使石透,盘水犹严手持。

少年岂知有死别,悠悠归人竟长绝。毕生庸行击人思,不待高文写冰雪。

事亲何殊膝下儿,三载作妇未展眉。九原纵化望夫石,应念人间失耦悲。

枝山磊落倚东山,雪桧霜松许共攀。文字虚名今且愧,疏慵物议古来艰。

平生肺腑篇章内,身外金兰梦寐间。万卷旧书千石酒,两人相对白头闲。

穷巷归来已白头,结茅何必榜休休。好山当户碧云晚,明月满溪寒苇秋。

诗社纵添新句法,醉乡难觅旧交游。平生幸自无机械,一棹夷由去狎鸥。

天风何步此西湖,偶把梅花醉一涂。笑我十年书卷废,也拈秃笔注河图。

残烛照屏风,高堂暑气空。
初旬长少月,半夜忽来鸿。
旧集三年久,清吟四坐同。
城楼杀更点,声在雨声中。
白龙飞出翠云堆,不见源头只见来。
势有盛衰惟视雨,声无高下尺成雷。
谁教河鼓翻将落,我欲阳侯挽取回。
东陌西阡分港去,丰年入眼稻花开。
殷雷金钥千门邃,斜月璇题六寝深。
禁柳护寒鸦未起,求衣已献晚朝箴。

扈跸行营三十载,王门不肯曳长裾。閒从角里先生饮,与说圯桥父老书。

花外飞丸红叱拨,月中采药玉蟾蜍。残骸尚有刀圭分,会向南山访弊庐。

画兰重补纸床屏,支石横眠道气清。
杜宇不啼春一半,落花如梦雨三更。
老心暗觅余年健,万感偏从静夜生。
最忆宝莲山下月,照人扶醉听吹笙。

曾得江湖盘辟乐,风阴野色互霏微。迟招红袖重城出,仆射陂头薄醉归。

前朝书至。惜故国春光,三分去二。雨雨风风,暗落天涯清泪。

春深不教寒尽,把旧时、绵衣还寄。所恨归期不定,强逢场作戏。

叹别来、光景疾于驶。问入梦容颜,为客丰致。比那登舟日,可一些无异。

只愁这番瘦了,未必因、风尘劳瘁。一纸何曾尽说,说多时无寐。

溪上青山过雨浓,分明倒满玉芙蓉。令人却忆匡庐顶,百丈银河下碧峰。

荏苒光阴已七终,未经一面梦魂中。而今那得鸿都客,引我泉台说苦衷。

不闻有异但吴语,难与并居聊越吟。邻县溪山阳羡好,满船风月五湖深。

昔日东宁今豫章,德兼威惠政非常。颍川有鸟皆成凤,召国无花不作棠。

处处弦歌膏泽厚,年年俎豆姓名香。仁人积庆知方邵,衮绣升朝佐我皇。

雪压乔林冻欲摧,始知天意欲春回。雪中未问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

春日飞,春野寂,红朋碧友元胎湿。东风著意寒食时,游丝粘人困无力。

小铃犊车宴堤沙,凤箫惊落琼英花。荒坟颓颓啼夕鸦,草荒月黑鬼思家。

华节倏云逝,流芳尚可怜。
分明婉娈日,不计别离年。
听燕语檐隙,看絮舞楹前。
匪无合欢草,幽忿谁能蠲。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