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前二句点明地点、时间、事件和心境,以形象的画面,渲染出凄凉的氛围。秋夜是凄寒的,而降霜的秋夜尤为凄寒;离别是令人伤感的,而在离别之前的夜晚,目睹满地白霜,耳聆哀猿啼叫,则尤为伤感。诗人将离开故地称为“去国’’,见出诗人对宣城依恋之深;把将要开始的漫游比作“不系舟’’,显见诗人在此地只是短暂的停留;停留短而依恋深,烘托内心的矛盾、痛苦。
三、四两句紧承上文,进一步展示诗人的心境,因是孤雁“南”飞,故有“独怜”之叹;又由南飞之雁的孤独,转生“却羡"双溪“北”流之感。这里,诗人通过一“南”一“北”,一“怜”一“羡”,曲折地表达了不愿南行,却只得南行;渴望北归,又无法北归的复杂情感。
五、六两句宕开一笔,借陈蕃故事突出友人崔成甫的一片盛情,同时,以“过客”回应篇首“不系舟”,表明诗人确是行色匆匆,竟连最爱登临的谢脁楼也难以光顾了。最后两句正面揭示题旨,用落叶为喻,点出明天一早就要和友人在秋天里的敬亭山分别了,其中寓有无限飘零之感,增添了全诗的悲凉色彩。
这首诗格调略显低沉,和诗人的特定遭遇和心情有关。从表现手法上看,全诗情思哀婉,而又含有清新、劲直之气,极耐人咀嚼品味。中间两联对仗严整,而又富有自然流走之势。结语处以形象化的比喻,境界清空、淡远,有不尽之思。
绀殿雕轩,千人石、夜深曾记同游。一天皓月,和烟罨住长洲。
谁奏定风波一曲,玉簪月卸节秦讴。蘸霜毫,题名偏向,青粉墙头。
重来莓苔蚀遍,更风吹雨打,往事都休。回廊坼尽,数行难觅银钩。
池边重窥绝壑,只老树、斜眠压酒楼。回船好,趁笛声未紧,归伴沙鸥。
汉主凿昆明,斩地巨鳌死。刻石为鲸鱼,扬鬐弄波水。
千年事往不可还,石鲸散失天地间。偶从睹此异代物,苍鳞剥落苔生斑。
吞流吸海犹掀口,耳边彷佛惊雷吼。白昼烟昏风雨来,只疑拔起横天走。
君不见铜驼已没荆棘中,金茎荡析今成空。古时故物尽尘迹,石鲸何用悲秋风。
灵王倾国崇台宇,按剑章华睨中土。弁裳伏地走诸侯,钟鼓凌空震三楚。
骋骄不畏伍子谋,落成乞与吴兵游。孤舟竟走江上路,块土独枕山中愁。
十年伯气终萧索,回首华容归不得。饥魂漂泊啼秋烟,细腰却舞新王前。
蔷薇开遍,半江村、历尽春光百五。吹散重城榆荚影,又见安榴红吐。
漂泊天涯,烟波零乱,望极西溪路。草堂此际,苔痕三径何许。
最是谷雨晴初,丛篁解箨,叶暗梅花树。帘下蜡灯书一卷,子夜蝼蛄啼雨。
愁我犀帷,奁荒尘罥,閒却青鹦鹉。归期犹滞,梁问乳燕新语。
上不见到惠州,下不见到广州。彼何山哉罗与浮。
吾闻罗浮之山,古称第七洞天三十一福地,葛洪于此神仙求。
神仙羽化衣亦化,洞中胡蝶盈千头。又闻赵师雄,天寒日暮山中留。
淡装素服见彼美化身,果是梅精不二山合离风雨会,四百馀峰奇景难具搜。
通人畸士绝罕至,大苏以外空千秋。吾今忝为罗浮长,此福谅自前生修。
不然浮沈宦海岁十稔,敢望名山境内为诸侯。山中梅花正透发,可惜匆匆未暇开心眸。
忽如山灵招手语,今者不乐逝者休。簿书兀兀事鞅掌,物外那得閒身抽。
吾狂掉头固弗信,一官未必如累囚。平生足迹半天下,岂其兹山咫尺悭敖游。
但蕲从公黾勉政多暇,四方无事民无偷。就难竟著谢公屐,亦宜轻舁占城兜。
摩崖大书勒文字,往来毋作名山羞。
江帆屡载轻蓑到,船头互衔船尾。万舶成喧,孤踪向寂,仍觅栏杆来倚。
晴暾乍起。见几个箯舆,一行珠翠。知是谁家,自惭相遇判荣悴。
前年波暗浪浊,客心惊绝处,今又清水。鹭点平沙,人团峭堞,才领些些春意。
红丝砚洗。傍三寸苔皮,半枝花泪。可许留题,旧游词句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