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林黛玉代贾宝玉作的一首五律,诗中所描绘的,是大观园“浣葛山庄”迷人的景致。诗题是由元妃指定的。这是一首相当出色的写景诗。
一开始,诗人就以简洁明了的笔触,先用两句诗切入诗题。“杏帘”句,一方面既传达出春风中杏红柳绿,酒旗飘扬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气象;另一方面,又是对诗题中“杏帘”两字的巧妙绾合。“在望”句,写远远望去隐约可辨的田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世外桃源式的农庄生活一片向往之情,并借以点明诗题。这样,一个诗题分两句吟咏,句法圆活且自然浑成。
“菱荇”以下四句,写客人眼中所见的山庄景色:这里,鹅儿在长满菱叶、飘着荇菜的清澈水面上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燕子更匆匆忙忙地从桑榆林中衔泥而去,到屋梁间构筑它们温暖的窝巢;而在弥望无际的田野上,一畦畦韭菜于春风中长得翠绿欲滴,一片片稻田飘溢着阵阵花粉的清香,好象在预告一个丰收的年成。在这片理想的“乐土”上,一切都生活得幸福而安谧。
从写景的角度看,诗人的笔法是相当细腻的:既注意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又兼顾到点面的结合,尤其是“菱荇”两句,全由名词组成。这种特殊句法的运用,如果没有较高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但对于象林黛玉这样才华横溢的女子来说,只不过是略施小技而已。
诗的最后两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以“颂圣”结束全诗,正所谓“曲终奏雅”。在颂圣中,诗人流露出对没有饥荒、没有冻馁的太平盛世的颂美之情,这是有粉饰现实的一面的,它说明作为大家闺秀的林黛玉毕竟对当时那种“水早不收,鼠盗蜂起……民不安生”的社会现实还是缺乏足够的认识的。但必须指出:在一般的应制诗中,往往都是需要用几句称颂的话来敷衍一番,因而林黛玉在这里的未能免俗,也就无可厚非了。
这首诗的首联,上句以“杏帘”开头,下句用“在望”开头,巧妙地将题目包含在内,描绘出了山庄的远景。中间两联对仗。颔联不用动词, 全用名词,将几种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生动活泼的农家图。颈联则改用正常的语序,读来流利上口。尾联尤其能够体现出黛玉的聪明才智。这首诗引用典故,笔法细腻,全诗动静相间,色味协调,充满了一种怡然自得的山野气象。
天地大逆旅,浮生远行客。大无万里异,远不百年役。
乘流惟其遇,得性从所适。何必思旧乡,而复名一宅。
此邦非吾土,此庐非我迹。彼我苟巳齐,宾主不足择。
终树宿所好,及閒易为力。芳草十馀品,往往手自植。
春风二月交,重叠庭下碧。欣欣生意好,一一见颜色。
对之默终日,澹若无情极。四时背人驰,壮士每叹息。
忧来忽无方,外物不可释。中和一相伐,头发先为白。
萱乎尔能忘,于我独有德。
飞泉千尺垂长虹,岚气散作烟空濛。秋林高下见村屋,古寺如听云间钟。
楼台依约烟树表,溪桥野艇行人小。西村画癖嗟余同,对此兴与秋天杳。
早得文章誉,仍高政事科。珠玑随咳唾,襦裤起讴歌。
老去贫逾甚,归来病更多。善人今已矣,施报果如何。
无冬无夏草如茵,懵懂年光梦里身。仙景长留今不羡,愿耽风雪候阳春。
春老寒林未作花,惊闻战伐动千家。愁肠索句髭应断,惫骨忧时鬓易华。
帐下伏波方聚米,军前道济正量沙。严飙到处催行役,莫怪离鸿彻夜哗。
四万八千顷,越与吴各半。
奇峰七十二,缥缈插天汉。
水土互争抟,刚者柔所判。
阴火煽洪炉,万劫馀飞炭。
成兹积铁色,纯黝等锤锻。
水精融地脉,顽璞岂受碫。
天工好斗奇,人巧谢雕钻。
风雷开窍窦,烟雨洗漫漶。
高截青岱顶,深蟠黄岳干。
古柏根磊砢,苍苔色绚烂。
横卧洞庭渚,峭立震泽岸。
中藏天下云,肯为耳目玩。
昔作江南客,屡游太湖畔。
蒹葭浩无际,洄溯日将旰。
归舟索一拳,空袖增怅惋。
何年筑石步,花鸟资萧散。
尽拔苍山根,具区在几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