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这首诗,我们就必须首先明白宝钗所“忆”的究竟是什么。从字面上看,她所忆的,当然是菊花。但菊花在这里象征什么呢?传统“红学”在这个问题上的解释是,菊花象征薛宝钗出家远去的丈夫,即贾宝玉。并且倾向于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说成是所谓的“孤居怨妇的惆怅情怀”。但这种解释本身就是明显有问题的。首先,这种说法与脂批对后文的提示相龃龉。戚序本第7回脂批有云:“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谓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者。”(戚序本第7回双行夹批)而宝钗《忆菊》中却说“谁怜为我黄花病”,如果宝钗真的到了为思念宝玉而“病”的程度,又岂能说是“虽离别亦能自安”?其二,传统“红学”的解释也不符合宝钗自己对人生聚散的达观认识。第22回,宝钗《更香谜》,其末一句的说法是“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无独有偶,第70回,宝钗在《临江仙·柳絮辞》中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如果宝钗是为思念宝玉而到了为之“痴”、为之“病”的地步,又如何是“风雨阴晴任变迁”?如何是“任他随聚随分”?因此,把诗中的菊花解释成贾宝玉,把整首《忆菊》诗解释成所谓的“孤居怨妇的惆怅情怀”,实际上是完全讲不通的!这里的菊花,还应该理解为宝钗高洁的社会理想方是。同回,宝钗作《螃蟹咏》讽时骂世,其中一句即云:“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姜,老辣之物也。比喻运用权力和法律,对螃蟹一样的恶势力进行惩罚和制裁。菊,高洁之物也,与姜对举,即比喻高洁的社会理想。第42回,宝钗私下里对黛玉表示:
“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第42回)
可见,男女各守其份,当官的清正廉洁,商人、农民努力为社会创造并积累财富,这就是宝钗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这样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却是不存在的。正如宝钗所看到的那样:“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那些读书做官的男人,“读了书倒更坏了”。故,宝钗不惜颠倒传统的士、农、工、商的等级秩序,严厉批评那些士人“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这样也自然引出一个话题,理想社会在现实中已经失落,宝钗当然要为之“忆”。而这才构成了《忆菊》的主题。——菊者,理想中高洁的社会。所谓“忆菊”,就是追忆失去的理想社会!
从整体来看,宝钗的《忆菊》诗即表现了宝钗对在现实中已经失落了的那个理想社会的苦苦追忆之情。而把这首诗与宝钗的另一首《画菊》诗对看,一忧虑、愤懑,一潇洒、解脱,这同时也暗示了宝钗的人生观必将由忧世、愤世,而走向出世、遁世的趋势。“慰语重阳会有期”是不可得的,只能“粘屏聊以慰重阳”。那么,再往后呢?只能到佛、道的出世哲学中去寻找精神归宿。故,宝钗最后必然是“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必然是“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而这就是脂砚斋所说的“虽离别亦能自安”的心态,以及“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的精神了!
衡岳临清湘,欲往吾无航。侧身长太息,心逐雁南翔。
洪河擘太华,欲往吾无马。何当御风游,挥手与世谢。
公家藏二图,尤物伴閒暇。那知造化工,寓此粉墨假。
一见慰我心,试使画工写。峥嵘峻极姿,惨澹生笔下。
旧游得窥寻,真赏寄持把。轻云出层峰,飞瀑落高罅。
川原蔼林芿,山崦露台榭。幽讨穷双眸,驻立劳两胯。
图成挂虚堂,秋色忽改夏。清风扫凉朝,明月炚深夜。
恍然疑断取,无乃资幻化。作诗聊谢公,更辱报章洒。
清新鄙元白,风流追屈贾。气象岳争雄,讽玩手忘舍。
观图更得诗,端如饱脍炙。什袭藏箧中,光铓照林野。
经纶无术致时康,何事连年住庙堂。退伴农夫耕晓月,闲陪渔父钓沧浪。
壮怀衰谢休鸣剑,旧学荒芜耻面墙。别乘意勤贻雅什,续貂深愧不成章。
整泰坛。祀皇神。精气感。百灵宾。蕴朱火。燎芳薪。紫烟游。
冠青云。神之体。靡象形。旷无方。幽以清。神之来。光景照。
听无闻。视无兆。神之至。举歆歆。动余心。神之坐。同欢娱。
泽云翔。化风舒。嘉乐奏。文中声。八音谐。神是听。咸洁齐。
并芬芳。烹牷牲。享玉觞。神悦飨。歆礼祀。佑大晋。降繁祉。
祚京邑。行四海。保天年。穷地纪。
登楼共酌杯中酒,旅次那堪怆别筵。樗质自应明主弃,绨袍长得故人怜。
江城雨过青山外,水国寒山白雁前。醉引斗牛看紫气,不知龙剑聚何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