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四联均写景,无一句议论,无一句抒怀,但却弥漫着凄清的氛围,渗透着悲凉的情思。细细品味,如饮醇酒,回味无穷。
首联“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秋夜”本已凄清冷寂,而所访者又是“秋士”,更暗寓幽怨之意。古人云:“春女怨,秋士悲”。所谓“秋士”即谓暮年不遇者,借园主人当属此类。袁枚自己虽曾步入仕途,任过县令,但因升迁无望等原因,早于七年前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两人在感情上是相通的,诗人此行“访秋士”即是以此为前提的。当诗人步入借园,首先听到的“水上音”就是笛声。这笛声作为一种听觉意象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诗在首联引出“水上音”之后,中间两联即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但诗人并没有单纯地去描写笛声,而是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
颔联“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乃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一笛”指笛声,“酒人”指微醺的借园主人,他在借酒消愁之后,还嫌不足,又以笛声抒其情怀。在中国古诗中,笛声基本上都是幽怨悲哀的意象,这首诗中的“笛声”也不例外。“一笛酒人心”抒发的乃是“秋士”不遇的哀愁之心,而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仿佛笛声也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
笛声感情虽然哀怨,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却十分高超,故颈联一转云:“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同时水中飘来了红藕的幽香,与笛声交织往还,好像笛声也具有了香气。作者先闻“水上声”,既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所以久久伫立,直到笛声结束,才想起要与友人相会。
尾联云:“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此联乃回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但他们却久久的相对无语,身影沉浸在流泻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他们的衣襟被清凉的窗露沾湿了,犹如他们的心灵也被凄清的笛声净化了一般。友人的心声已在笛声中倾诉殆尽,作为知心朋友,作者对此已经领会和理解,无须多问,亦不必多言,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诗的收束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歌的主旨在于表现作者与李晴江作为知音的深厚友谊,诗中却无一语表达此意,只是写自己夜访友人听其“月下吹笛”时的景象与两人相逢时无言的情状,但自有一股感情之泉流注全篇,这也正体现了袁枚“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随园夜话》)的诗论理念。
疏枝老干自斜横,开满冷花冰蕊。竹里柴门对流水。
夜深人静,梦回酒醒,半隐鸟皮几。明月下,小窗前,乱飞琼雪寒烟里。
潇洒足平生,不作劳劳羁宦子。梅花结伴,修竹苍松,乐事无过此。
任三春桃李斗芳菲,怕风动、娇红尽吹起。画图上,一片清香生素纸。
梅花三三弄雪飞,铁笛一声天下白。侍船屋上歌角巾,侍儿歌按红牙拍。
胡然天书降紫泾,景濂饶舌尔大愚。今我寡也将就木,嫁衣复理徒区区。
强我毋宁蹈海死,皇帝乃欲臣老子。卒成其志放还山,山人衣白车班班。
姑息须臾九华伯,迟我玄圃蓬台间。君不见胡蓝之党秋官狱,观画题诗身莫赎。
又不见输作工所投龙江,表笺一误文上梁。
几人足疾疯徉狂,掷笔自撰归全堂。
诗梦抱兰衾。水气沉沉。蛾眉月小挂篁阴。淡沱香痕秋一剪,人语烟心。
画桨几时寻。极浦天深。宓妃含睐弄幽禽。唱到水云绵渺曲,玉籁吹琴。
不放冰梢数丈长,怕分春色过邻墙。大材未必难为用,禹殿云深锁栋梁。
入山不见山,但见古柏树。此柏不知几百千万株,黛色霜皮看无数。
高者如立低如赴,横者如卧斜者觑。三三五五各盘踞,当面齐来迎我步。
溪转山回见梵宫,老僧导我幽处去。层阁俯碧泉,游鱼乐相聚。
修篁杳以深,亭午留宿雾。此时心地忽超然,可惜洞天难久住。
长啸谢山灵,行行日已暮。马影乱斜阳,小桥危可渡。
沿溪出深山,停鞭时回顾。梦耶非耶心忡忡,天光岚影杳何处。
晚烟苍茫平楚流,指点不是来时路。
身似人间一野鸥,胸怀冷淡品兼优。生涯早被饥寒逼,风味还于笔墨求。
冰雪练成奇骨峻,年华逝去素心愁。凄凉千种都消歇,无意荣名实寡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