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箬篷 一作:篛篷)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明朝有一个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雕刻成各种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图案。核舟的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设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可以看到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都涂成了石青色。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左边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船的背面较平,作者的名字题写在上面,刻的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字体的颜色是黑色。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计算这一条船上统共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用箬竹叶做的船蓬,做的船桨,做的炉子,做的茶壶,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还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注释
记:指文体。“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此文选作课文时有所删减。
奇巧人:技艺奇妙精巧的人。奇,奇特。
3王叔远:名毅,字叔远。明代民间微雕艺人。
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径,直径。
为:做,这里指雕刻。
器皿:指器具。盘,碗一类的东西。
以至:以及。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都能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罔:无,没有。罔不:无不,全都。因:就着。象:模仿。这里指雕刻。各:各自。具:具有。情态:神态。
尝:曾经。
贻余:赠我。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故事
盖: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泛,泛舟,坐船游览。
云:句尾语助词。
约:大约。
有(yòu)奇(jī):多一点。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奇:零数。
高可二黍(shǔ)许:大约有二个黄米粒那样高。可,大约。黍:又叫黍子,去皮后叫黄米。一说,古代一百粒排列起来的长度是一尺,因此一个黍粒的长度是一分。许,上下,表约数。
中轩敞(chǎng)者为舱:中间高起宽敞的部分是船舱。轩:高起。敞:宽敞。为:是。
箬(ruò)篷: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篛的异形字是“箬”。
雕栏相望焉: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望:对着,面对着。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赤壁赋》里的文句。
清:清凉。
徐:缓缓地,慢慢地。
兴:起。
石青糁(sǎn)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石青:一种青绿色的矿物颜料。
糁:涂。
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名词作动词用。
髯(rán):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佛印:人名,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
居:位于。
鲁直: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他也是苏轼的朋友。
手卷:横幅的书画卷子。
执:拿着。
卷端:指画卷的右端。
卷末:指画卷的左端。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话似的。语:说话。
微侧:略微侧转(身子)。
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苏东坡的左膝和黄庭坚的右膝)。比:靠近。
各隐卷底衣褶中: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
绝类弥勒: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类像。
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不属(zhǔ):不相类似。
卧右膝:卧倒右膝。
诎(qū):同“屈”,弯曲。
念珠:信佛教的人念佛时用以计数的成串珠子。
倚之:(左臂)靠在左膝上。
历历数也: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楫(jí):船桨。划船用具。
舟子:撑船的人,船夫。
椎髻(jì):梳成椎形发髻,属于词类活用。
衡:通“横”,横着。
攀:扳着。
啸呼:大声呼叫。
其人视端容寂: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船背稍夷:船的底面稍平。背,这里指船底。夷,平。
天启壬戌:天启壬戌年,即1622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虞山王毅叔远甫:常熟人王毅字叔远。虞山,现在江苏省常熟县西北,这里用来代替常熟。甫:通“父”,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钩:钩的形状。
了了:清清楚楚。
墨:这里的意思是黑色。
篆章:篆字图章。
丹:红色。
箬(ruò)篷:用箬叶编的船篷。
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盈,满。
简:挑选。同“拣”,挑选。
修狭:长而窄。
技亦灵怪矣哉:技艺也真神奇啊!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文言知识

通假字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
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横着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拣。)
右手攀右指(指——通“趾”,脚趾头。攀——通“扳pān”,扳着。)

注音
器皿(min三声)
罔(wǎng)
贻(yí)
高可二黍(shǔ)
篛(ruò)
篷执(zhí)
石青糁(sǎn)
之髯(rán)
不属(zhǔ)
诎(qū)
椎(chuí)
髻(jì)
天启壬(rén)
戌(xū)
舟尾横卧一楫(jí)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

一字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见、)(技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表存在的动词,与“无”相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通“又”,加上,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 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中轩敞者为舱 (是)
为人五:(刻有)
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木:能以径寸之木 (圆木)
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
者: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作)
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
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扇,量词)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扇子)
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
天启壬戌秋日 (明熹宗朱由校年号)
而: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启窗而观(连词,然后)
以:能以径寸之木 (用)
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语:如有所语(说话)
此中人语云(告诉)
盖:盖大苏泛赤壁云(大概)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
云:盖大苏泛赤壁云(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此中人语云(说)

古今异义
1、卧右膝:卧,古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义:躺下,躺着的样子
2、其两膝相比者:比,古义:靠近。
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3、高可二黍许:可,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义:通“拣”,挑拣。
今义:简单,容易。
人物:古义:人和物
今义:被描写或有突出贡献的人
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古义:尚,还。
今义:曾经
高可二黍许:许,古义:左右
今义:答应或表示猜测
约八分有奇:奇,古义:零数
今义:不成双的(跟“偶”相对)

定语后置
原句:核舟一
正确语序:一核舟
原句:篆章一
正确语序:一篆章
原句:为人五
正确语序:为五人
原句:为窗八
正确语序:为八窗

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倒装句
尝贻余核舟一,原句应为:尝贻余一核舟。
又用篆章一,原句应为:又用一篆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
细若蚊足,原句应为:若蚊足细。
其两膝相比者,原句应为:其相比者两膝。
倒装句表强调。

省略句
(1)则题名其上,省略于,原句应为:则题名于其上。
(2)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于,原句应为: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双重否定句
(1)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2)罔,没有;无。
(3)罔不,无不;全都。
(4)因,顺着;就着。
(5)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句型
1、判断句 盖大苏泛赤壁云(“大苏泛赤壁”是主谓词组,在句中充当谓语,说核舟刻的是什么,主语承上一分句宾语省略:核舟。“盖”,副词,相当于“大概”。) 中轩敞者为舱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以上两句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2、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3、省略句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句首省略主语:佛印)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各隐卷底衣褶中 居右者椎髻仰面 居左者执蒲葵扇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以上五句中,“居”、“隐”、“题名”后面均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4、固定结构 如有所语(“有所”,固定格式,意思是“有……的人,或东西,或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

赏析

  主题思想

  此文所写的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描写整个核舟,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

  写作特色

  此文通过白描的手法,详细而有条不紊地记述了他所得到的一个微雕作品——核舟,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先是概括地介绍王叔远微雕技艺的“奇巧”以及他技术的全面,既是全文的总提,也为转入正题蓄势。文字虽短,作用却大,不可以没有。接着详细介绍核舟所表现的苏东坡赤壁泛舟的故事和意境,从全舟到局部,从船头到船尾,从陈设到人物,从容写来,层次分明,丝毫不乱。尤其注重细部的描写,如雕栏上的对联,船头人物的姿势和神态,舟子的动作,都写得生动如见,令人既佩服王叔远雕刻之神,又赞赏魏学洢观察之细。刻者与写者,可谓是相互发明,相得益彰了。从描写看,王叔远不仅有高明的微雕技巧,而且很有见地。他表现东坡赤壁之游,不是简单地再现历史,而是对历史事实进行了合理的改造与加工。譬如雕栏上的对联,右边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出自苏东坡十月写的《后赤壁赋》,而左边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则是苏东坡写于七月的《前赤壁赋》中的名句。虽然季节有点不对,但用以揭示东坡泛舟时的月夜之景,却有不容抹煞的作用。又譬如所刻船头的三人,神态逼真,直如图画,但却与历史事实不符。因为东坡泛舟赤壁时,第一次只有一个客人,第二次有两个客人,均无姓名,并没有黄庭坚与佛印参加,现在王叔远把他们硬扯在一起,当然体现了他的思想寄托。大约是以佛印来体现东坡的禅味十足的空灵,而让黄庭坚这个挚友来安慰他的寂寞吧。

  最后对核舟所作的总结性说明,为的是加深读者对微雕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之巨的印象,同时自然地过渡到作者的议论,再一次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一微雕作品的赞美。结尾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使文章如核舟一样,显得精细而完整,令人爱不释手。

  此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例如:写苏东坡与黄右手执卷端,左手扶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令人不只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段,又是极细腻的文笔。写佛印是“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突出了这个出家人形象的特征,与读书人苏、黄神情不属。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题目解说

  “核舟”是一件微雕工艺品,原材料是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却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它构思精巧,形象逼真,它显示了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经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来写,从而鲜明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记是本文的文体,这里有描述的意味。

  分段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第一段总述。“奇巧”概括出雕刻工艺的特点

  第二段分述。雕刻者刻的字暗示了核舟的主题。

  第三段分述。三人各具情态,栩栩如生

  第四段分述。而舟子一个悠闲,一个专注

  第五段总述。“灵巧”照应“奇巧”,核舟体积小,内容丰富赞叹核舟技艺巧夺天工(王叔远的精湛技术,构思巧妙)。

结构模式

  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开头是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说明所用的原材料体积很小,而表现的范围极广,可见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说明他构思精巧,技术高超。在这样的概括介绍之后,接着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这就明显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图,即以具体作品来证明作者对王叔远技艺的评价是合乎实际的。

  中间是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至第4段)介绍舟的正面,这是显示雕刻家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的主要部分。又可分为三小层:

  第一小层(第2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即船舱。其中,重点是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巧妙。

  第二小层(第3段)介绍船头部分,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鲁直和佛印的外貌和神情。这一层对表现雕品的主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作者的介绍也最为详细。除了细致地写出人物的衣着、姿势而外,还着意描述了苏、黄二人泛舟时的心情。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这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画卷的美好意境里,这是何等豁达、放旷的胸襟!至于佛印的“矫首昂视”,则又给人一种洒脱不群的感觉。这就自然成为苏、黄二人神情的陪衬,使画面显得不单调。

  第三小层(第4段)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两个舟子的神情也“不属”: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是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第二层(第5段)介绍舟的顶部。这一层是略写,只介绍了题名和篆章,以“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再次显示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题名用黑色,篆章用红色,对照鲜明,于此可见雕刻家的细心。

  最后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此文体类似于现代说明文。

分析

  生动传神的语言

  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画相结合的写法,不只貌似,而且传神。例如: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如有所语。”这令人不只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段,又是极细腻的文笔。写佛印是“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突出了这个出家人形象的特征,与读书人苏、黄神情不属。

  这些描地感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使读者深为赞叹。

  开头,概述雕刻家王叔远的精湛技艺,点出“核舟”所雕刻的内容。第一句就介绍这位“奇巧人”及其“奇巧”的所在——在很小的木头上能雕出各色各样的景物,而且形神毕肖,第二句点明“核舟”所雕刻的内容是“大苏泛赤壁”,为下文张本。

  文题背景

  本文题目末字“记”,系指文体而言。“记”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拓展:新核舟记

  明代名篇《核舟记》把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高深、精巧描述得真切而生动,读起来感人至深。王叔远的核舟更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为之神牵梦绕,不断复制和再创造。核舟这一巧技在现代又得到发扬光大,新核舟记不但在技艺上有所创新,而且在内容上更贴近了时代。欣赏新核舟记,对于深刻理解名篇《核舟记》很有帮助,同时通过欣赏实物、图片、影像等可以使读者在整体上全面读懂《核舟记》。

  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核舟记》表现的多是古代人物,核舟“南湖红船”把写真肖像人物引入核舟创作中,写实刻画了党的一大代表,展现了“日出东方、开天辟地”的伟大创举,当为别开生面,既是古为今用,也是推陈出新,使古老的核舟艺术赋予了新的内涵。

  2006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也是党的一大代表毛泽东逝世30周年、董必武诞辰120周年、何叔衡诞辰130周年、陈潭秋诞辰110周年、邓恩铭诞辰105周年和李达逝世40周年,因此,2006年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

  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一特殊时刻,河北省秦皇岛市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杨洪武,用5个多月的时间精心刻制了一枚题为“南湖红船”的核舟作品。该核舟选用上好橄榄核为原料,以嘉兴南湖画舫为原型,细致入微的刻画了参加党的一大代表们,在画舫上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瞬间。嘉兴南湖画舫长16米、宽3米,分前、中、后三舱,中共一大就是在画舫的中舱内举行的。核舟虽仅长3.9厘米、宽1.4厘米、高1.3厘米,也按画舫的行止,刻制了前中后三舱,宽敞的舱室、舱顶瓦楞线、舱窗以及桅杆等都一一展现出来。为增强艺术效果,前舱顶还精刻了党旗、后舱顶刻制了和平鸽。船舱两旁分别刻制小窗5扇,共10扇,每扇小窗都能开启。小核舟的舱顶、舱壁、小窗等都刻制了精美的花纹,把核舟装扮得富丽堂皇。船头坐4人,毛泽东坐在船头右侧,他目光睿智、慈祥坚定,风吹动着他头发,身上穿的长衫衣纹清晰可辨,手中的文件纸卷页翻,页页可数;何叔衡侧身靠近毛泽东讨论着;董必武还坐在船头左侧,手捧书籍思考着问题;李达在阅读,他还习惯地用手推了推眼镜,犹如身临其境。打开前舱两旁的小窗,临窗而坐的是陈潭秋、王尽美;坐在中舱两旁小窗前的是邓恩铭、刘仁静和李汉俊、包惠僧。船尾右侧是一位船工,正在用力摇橹;左侧是李达的夫人王会悟,她一面照料会务、烧水沏茶;一面警惕地观察着四周,为会议做好保卫工作。王会悟左手提壶、右手端杯,神态自然。壶上的花草纹理似隐似现。核舟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按照当时参加党一大的人物肖像写真刻制的,人物虽不足2毫米,但都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核舟船底刻一大党纲98字,题款7字,共105字。字是按竖式书写阴刻的,填成黑色,笔画细如毫丝,一行一行的小字好似船行时荡漾起的涟漪。此外,为真实再现南湖画舫的全面,在核舟“红船”后面也拖一小舟。小舟长2.3厘米,高1.1厘米,宽1.0厘米。舟顶分为两层,箬篷顶周边雕刻着精美的文饰,两侧透雕的篷壁玲珑剔透、精巧可人。小舟底部刻的是一大闭幕时代表们呼的口号:“共产党万岁!第三国际万岁!共产主义——人类的解放者万岁!”共23个字。大舟与小舟之间用一条链环联接,也是用核材精刻而成的。

  整个“南湖红船”共刻核舟2、人物12人、小窗10扇、舱室4、壶2、杯皿2、书籍文件5、橹、炉、小桌各1、链环1条、文字128字,此外12人中有5人还佩带了眼镜,均都一一俱足。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猜你喜欢
晴野事春游。老去寻诗苦未休。一似浣花溪上路,清幽。烟草纤纤水自流。
何处偶迟留。犹未忘情是酒筹。童子策驴人已醉,知不。醉里眉攒万国愁。
秋风何时来,午暑忽已散。
娟娟木犀花,弄蕊亦璀璨。
清香不自惜,拥鼻得奇观。
古来达道人,至乐在山涧。
艺兰与种蕙,采掇契幽愿。
置此勿复言,吾方困游宦。

潜行始出境,面别情实难。逢人语妻孥,堂上有舅姑。

军行视旂旐,闻向黄河曲。相顾上姓名,同伴为骨肉。

星分良乡爨,月傍井陉宿。民贫苦供给,县官告不足。

掾吏饱肥羊,马饥奴无粟。营门号令肃,鸡狗不敢挶。

起居有常节,幸得免笞辱。

宜僚乐市肆,叔敖荣寝丘。不恶渔钓卑,吾闻公阅休。

颠冥天地间,世与我悠悠。岂悟多种橘,可齐千户侯。

忆昔登龙日,从容接胜游。
轩窗临绿野,尊俎俯清流。
尚欲荣花坞,那知负钓舟。
新阡何处是,极目暮云愁。

巧侣重招邀,朱楼映晚霄。凤机仍歇杼,鹊翼再成桥。

云幄香犹在,霞衣泪未消。帝应怜别怨,暂许闰年饶。

虎狼不可群,日短途路长。鱼瘠稻复涩,蔬芝鸡凤凰。

笃之无恩泽,背面辄诋戕。锱铢苟不平,持刃起相伤。

剽悍复谲诡,水土性轻扬。哀哉兹土民,咏歌以难忘。

紫陌忧危客,红尘名利家。区区终日谩咨嗟。无计伴烟霞。傥悟浮生梦短。咫尺蓬莱仙馆。饥餐渴饮困时眠。馀事总无牵。

短日砧声急,重云雁影深。风霜侵晚节,天地入归心。

零落沟中断,酸嘶爨下音。五年朝与夕,清血几沾襟。

嵚崎鸟磴次峰高,拨雾登临兴亦豪。东望扶桑舒两袖,捧将华日浴波涛。

郁彼中坛,含灵阐化。回环气象,轮无辍驾。布德焉在,四序将收。

音宫数五,饭稷骖骝。宅屏居中,旁临外宇。升为帝尊,降为神主。

两岸青山翠欲流,天涯萍迹便堪游。层峦倒影藏仙窟,一水新潮荡客舟。

系石藤萝常伴月,穿云猿狖自鸣秋。凝眸未尽寻幽兴,直欲高飞最上头。

放生池上应五月,烂熳花开坐夜长。月出金盘擎露影,天高玉井散秋香。

云边小溆瀛洲盘,镜里微波太液凉。准拟王乔借飞舄,仙游从此恣翱翔。

肯信村廛有是非,年来阅世学忘机。枕中车毂难妨梦,画里江船且当归。

北地有人耕陆海,西山终古送斜晖。惊心寒雁程三万,似避刀弦并力飞。

菟裘未营,友爱杀身。为我杀人者,即为杀我人。钟巫之祭徒纷纷。

春官桃李今年盛,看花闪闪双明镜。束笋堆中桦烛㸐,三十日来目光竟。

画堂依然一事无,操纸乞君为作图。炊斗黍许闭门坐,美人贴纸春风扶。

淡墨如烟一丝袅,红蓝不到秋毫杪。妆非时世怜者谁,神仙特立云霞表。

寒宵展卷对明窗,镫花细雨红凝釭。奇文五色尚挂眼,突然睹此心已降。

文章清气如静女,落花不言人不语。世间但取笑嫣然,不字有人甘独处。

广眉高髻满城中,寿陵邯郸步不同。蕙心兰质吾最赏,乱头粗服天然工。

古来嗜好酸咸异,何况文章千古事。推毂艰难国士愁,蹇修错迕蛾眉泪。

论文品画空沈吟,此图此意千黄金。难求世俗国风好,珍重先生香草心。

防秋才过又防春,帅守忧边笑亦颦。五马去循江路稳,一帆回带雨潮新。

知兵儒将功无敌,有道诸侯守在邻。筹胜名楼瞻手泽,阿翁世业肯沉沦。

仲氏趣玄远,造诣非尺寻。谁云干戈际,获睹金玉音。

七日南山雾,一鸣幽谷禽。依然拂尘壁,愁绝见予心。

竹林塘西越女归,双双采莲歌夕晖。兰舟荡桨忽分去,两岸风花高下飞。

易箦丁宁愿竟虚,横流一决遂沦胥。南雷若使生今日,应废《明夷待访》书。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