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吴江有感

落日松陵道,堤长欲抱城。
塔盘湖势动,桥引月痕生。
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
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日落时在松陵道上前行,长长的江堤围绕着这座古城。
塔影在湖水中随波浮动,长桥牵引出一弯新月出生。
街市寂静无人皆因逃税,江宽见不到客船都在逃避官兵。
二十年间故友旧交多离散,端起酒杯感叹这身外浮名。
注释
吴江:在今江苏省南部,西临太湖。
松陵:指吴江。
堤:指吴江县长堤。《大清一统志》记载:长堤在吴江县东……界于江湖之间,明万历十三年重筑,长八十里。
塔:吴江东门外方塔。
桥:指吴江城外利往桥,又叫长桥,共有八十五孔。引:长。
交旧:老朋友。
把酒:拿起酒杯。

赏析

  这首诗扣住吴江的地理形势和有关的历史事件,巧妙地融写景、叙事、抒情为一体,寓意深刻,感慨良多。

  此诗上半部分描写吴江自然景色,首联所说“松陵”,为吴江旧称。吴江县城东南旧有一条长堤,界于松江与太湖之间,蜿蜒八十余里。诗人走在黄昏的吴江道路上,远远望去,这堤好像要抱住整座县城一样。一个“抱”字,把长堤拟人化了,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它对吴江县城护拥偎倚的情态。首联是对吴江的远眺,颔联两句,则由远而近,进一步作具体刻画。第三句所说的“塔”,原在吴江东门外的宁境华严讲寺内,共七层,高十三丈,形方,故名方塔。方塔在湖中各处均可看见,而其自身位置又是固定不变的,这就仿佛湖势在围绕着方塔移动。第四句所说的“桥”,一名垂虹桥,俗呼长桥,东西百余丈,多至七十二孔,中间有垂虹亭;前临太湖,横绝松陵,湖光海气,荡漾一色,旧称“三吴绝景”。由于桥身很长,所以有一种似乎淡淡的月痕是由它牵引而生的感觉。两句抓住当时吴江最具特色的景物,做了典型的概括描写。诗中有塔有湖,有桥有月,动静相宜,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空明清旷的图画。同时,颔联这两句除了写景之外,实际上另有某种深刻的寓意蕴藏在内,与颈联相呼应。

  颈联“市静人逃赋,江宽客避兵”,这两句为全诗关键,它描写了吴江在赋税重压、战乱摧残之下的萧条景象。市集沉寂,是由于百姓忍受不了重敛苛征,被迫逃亡;江面空阔,是由于行客为了躲避兵火战事,隐身遁迹。这“市”和“江”的萧条景象,一方面和前面“湖”和“月”同样开阔,另一方面却又使得原来的秀丽景色整个地为之黯然,蒙上了一层凄清惨淡的色调,从而产生了对照鲜明的艺术效果。再结合颔联“塔盘”、“桥引”两句。所谓“湖势动”,即可以视为写自然之景,也可以看作是对颈联的“逃赋”和“避兵”的人间风波的一种形象的暗示。所谓“月痕生”,则在写景之中隐寓清兵南下之意。月属阴象,因而在古代诗词中往往用来比喻外族。如清初著名女词人徐灿的《踏莎行》即云:“碧云犹叠旧山河,月痕休到深深处!”这里的“碧云”典据梁朝江淹《休上人怨别》诗:“日暮碧云合。”意思说当时的南明小朝廷虽然已经日薄西山,但毕竟还在坚持;“月痕”则指清兵,希望它不要消灭南明。吴伟业和徐灿是同时代人,并且还是儿女亲家。他作《过吴江有感》时,明朝政权已经彻底覆亡,所以一开头写的就是“落日”而不是“日暮”;因此颔联中的“月痕生”,也同样应是暗指清兵到来,而颈联的“避兵”,由此也不显得突兀而出了。如此,全诗的结构脉络便可一目了然。首联总起,概括吴江形势,点明时代背景;接着一分为二,颔联、颈联由暗而明,既是写景,又分别暗示了清兵南下、人民离散。最后,诗又合二而一,归结为故国沦丧,交游零落,身世凄凉,唯有感叹而已的悲凉情怀

  尾联“廿年交旧散,把酒叹浮名”,这里的“廿年”不一定是确指,它可以包括清兵南下至写作此诗这二十余年的时间。“散”字承上文“逃”、“避”二字而来,“人逃”“客避”,故友自然也都离散了。这句虽然说得较虚,不过,此中仍有故事可稽。明朝既亡,许多爱国文士相率结为诗社,遁迹林泉,砥砺气节,暗图匡复。顺治七年(1650)开始出现的吴江“惊隐诗社”,在当时尤为著名。吴江的吴炎、潘柽章,昆山的顾炎武、归庄等人,都是它的主要成员。康熙二年(1663),庄廷鑨“明史案”兴,清王朝借机大搞株连,屠戮遗民志士,“惊隐诗社”亦被迫停止,吴炎、潘柽章也惨遭杀害,顾炎武曾做诗文吊之。而吴伟业同他们都有交往,因此,“廿年交旧散”云云,大概正是“有感”于这一事件。至于“把酒叹浮名”,则是吴伟业本人的身世之感。他在明朝少年高第,前程似锦,而明亡以后,由于“浮名”太盛,被迫出仕清廷,晚年才得以回乡家居。“浮名”之累人如此,反不及故友们或死或遁;名节不堕,令诗人深为叹息,借酒浇愁。

  纵观全诗,前半首写“过吴江”,是叙事;后半首写“有感”,是抒情。然而,抒情之中,兼有叙事。首联“落日”,诗人离吴江还较远;颔联“月痕生”,渐渐接近吴江;颈联“市静”,表明已经上岸;尾联“把酒”,则是住下之后发现“交旧散”,才对“酒”兴“叹”的。全诗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描述,层次分明。因此,后半首既是写“有感”,又是续写“过吴江”。同样,前半首的“落日”,“月痕生”,暗示了明朝的覆亡、清兵的入侵,所以,它既是写“过吴江”,又是预写“有感”。可见,在本诗中,叙事与抒情,“过吴江”与“有感”,已经达到了相互渗透、不可截然分割的地步。

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康熙七年(1668)春,作者吴伟业应友人吴琦之邀请从家乡江苏太仓往浙江吴兴,途经吴江。由于当时因战乱和繁重的苛捐杂税,乡村破产、百姓逃亡的现象比较常见,故作者有感而发。
吴伟业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汉族,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猜你喜欢
高山迥欲登,远水深难渡。杳杳复漫漫,行人别家去。

阀阅盛山西,朱门飏戟衣。雅知名教乐,深笑宴游非。

一室琴书隘,三年园圃稀。异时论事业,肯复让轻肥。

气欲和柔性欲圆,一飞人看后三年。心胜山静君归去,先自南华入性天。

前欢几处笙歌地,长负登临。月幌风襟。犹忆西楼著意深。
莺花见尽当时事,应笑如忆。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年少诸郎各俊才,要余夜尽广陵杯。明月相随天际去,思君还傍月边来。

断肠春信自年年,烟雾珠帘掩翠钿。红滴杜鹃花下雨,绿回杨柳院中烟。

重重春恨凭谁说,两两黄鹂唤欲眠。独有多情明月在,隔墙花影动秋千。

龙荒夜半起悲风,坐悔容颜傲画工。一曲琵琶残月落,愁看孤雁入秦中。

钩辀格磔鸟呼晚,勃窣媻姗人试寒。
野水不流山四合,宝华云裹着栏干。

畏日炎风是处同,使君闵闵甚三农。新诗仰看奔牛堰,好雨忽迷回雁峰。

千里祇今被膏泽,一堂行见会云龙。由来肤寸沾天下,衡岳英灵等岱宗。

谢子我契友,耿介世罕偶。视我一副图,珠玉满卷首。

图以课子名,嘱我题其后。披图玩再三,知君有贤母。

君本是少孤,庭训未亲受。母曰父有言,书香宜世守。

我自丧汝父,纺织不离手。汝乃是男儿,父薪当荷负。

日从名师游,学饱窥二酉。夜为日之馀,董言还记否。

寸阴如拱璧,虚掷谁之咎。继晷膏可焚,青灯味耐久。

机声和书声,轧轧寒侵肘。冷露滴茅茨,清风款户牖。

残月落三更,光芒寒星斗。谢子当斯时,图书拥左右。

母顾为欢颜,我儿孝足取。自古贤母氏,竞推欧与柳。

画荻继丸熊,名并垂不朽。

循州古循良,绩最今颍川。爱民如赤子,无论烹小鲜。

馀事兼管勾,弹压罗浮烟。黄龙与青霞,予同受一廛。

倾盖即如旧,爱君如爱山。今君飞舄去,去去玉皇前。

前席如访门,莫说轩辕仙。

春日无诗枉庆春,多情喜遇看花人。等来聚首原非偶,话到忘言总有神。

谩昔光阴难复首,且斟杯酒共尝新。剡溪雪夜舟中月,妙趣凭君独得真。

登山招隐士,褰裳蹑遗踪。华条当圜室,翠叶代绮窗。

黄崖秀绝不可画,山际飞云如走马。东来无此好云林,况逢野衲同清话。

茶烟侵午客题诗,松籁吹凉僧结夏。人间尘土诚污人,何时息影禅林下。

小立长堤月满时,西楼曾记蹙如眉。辛勤夜夜有谁知。

星斗迢遥山莫接,楼台明灭水中窥。此心此月共盈亏。

贡举昔同岁,艰难今论交。客愁孤馆冷,樵语万山高。

地险心仍健,崖悬梦转劳。相携一片石,送子发东皋。

系马振衣千仞屏,凌虚身世羽毛轻。长天雨歇云容淡,远岛风来暑气清。

松鹤一声闻碧落,渔舟几点杳沧溟。

苍山寂已暮,翠观黯将沉。终南晨豹隐,巫峡夜猿吟。
天寒气不歇,景晦色方深。待访公超市,将予赴华阴。
清切凤皇池,扶疏鸡树枝。唯应集鸾鹭,何为宿羁雌。
大造乾坤辟,深恩雨露垂。昆蚑皆含养,驽骀亦驱驰。
木偶翻为用,芝泥忽滥窥。九思空自勉,五字本无施。
徒喜逢千载,何阶答二仪。萤光向日尽,蚊力负山疲。
禁宇庭除阔,闲宵钟箭移。暗花临户发,残月下帘欹。
白发随年改,丹心为主披。命将时共泰,言与行俱危。
寄谢巢由客,尧年正在斯。
华驄料肥九分膘,童子身长五尺饶。
青丝鞚短金勒紧,春风去去人马骁。
莫作寻常厮养看,沙陀义儿皆好汉。
此儿此马俱可怜,马方三齿儿未冠。
天真烂漫好容仪,楚楚衣装无不宜。
岂比五陵年少辈,胭脂坡下斗轻肥。
四海风尘虽已息,人才自少当爱惜。
如此小儿如此马,它日应须万人敌。
老夫出无驴可骑,乃有此马骑此儿。
呼儿回头为小驻,停鞭听我新吟新。
儿不回头马行疾,老夫对这空啧啧。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