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海》这首诗意态潇洒,有一股正义的豪情,表达了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然心态。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哲学思想家和教育家,由他主张的“心学”和开创的阳明学派在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王阳明的学说打破了当时理学家们对于“人”的钳制,解放了一大批人的心灵世界,渐渐成为思想界的一种风尚。
诗歌头两句“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原”说明人世一切的艰难挫折,诗人原本就不放在心中,万物的变化只不过如同浮云掠过太空一样,在心中留不下任何痕迹。尽管这海上风云变色、巨浪滔天,只要我心不为所动,这大浪又算得了什么?这两句诗,充分表现了王守仁坚毅无畏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王守仁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能达到心灵的纯明境界。
在诗歌的三、四两句中,诗人更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心中此时的感受:“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说在这“静谧”而辽阔的大海上,自己就好像手拿着锡杖(高僧手持的一种法器),驾着天风,在月光下飞越“海涛三万里”,这惊涛骇浪中命悬一线的惊险航程,在诗人笔下竟成了如此富有诗意的一次旅行。说到“静”字,还有一个故事:唐代禅宗高僧惠能有一次听两人辩论说风幡动,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惠能却说,都不是,是你们的心在动。王守仁的“心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他说,“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从《泛海》的创作背景看,《泛海》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洒脱的心胸和强烈的自信,以及诗歌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哲理。章太炎评价王阳明心学时曾说过四个字“自尊无畏”,这四字从《泛海》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远如期,招四夷。皇帝坐殿上,麒麟辟邪,符拔騊駼。
拖沓焉施弛,苑囿付民居。诏司农,罢轮台。皇帝坐殿上,干羽舞两阶。
群臣上,寿玉卮。单于来,单于来。
海若秋高赋壮游,开尊此夜景全收。坐来爽气原萧散,醉后清光可拍浮?
拾桂不妨同著屐,传柑何惜且擎瓯。年来戎马真尘梦,坐啸输君已一筹。
五载前曾说此游,问程结伴几春秋。艰难水陆千余里,大小关梁六易舟。
畏路刺船频裸体,乘流开柁缓梳头。顺风一日行三日,莫待依滩怨石尤。
碧天雨过秋高,夕阳红处孤村远。卷帘凝睇,平林如画,飞云未返。
露结蒹葭,花疏萍蓼,别怀难遣。怅征帆一叶,久悬心曲,偏不共、归鸦转。
暮色苍茫莫辨。倚高楼、情长目短。带围风小,衣篝月淡,去时秋浅。
尺素传辞,寸笺达意,几番迟卝。到今朝细划,蟾光十分,又盈盈满。
振衣千仞莫辞嵬,一日登临万象开。山水有灵生我辈,英雄何事借才来。
高歌一曲行云遏,斗酒百篇天籁回。赤壁当年前后赋,苏公应信是仙胎。
卓鲁久不作,临风重怀人。锦溪有美锦,善制当谁称。
器之汾阳君,烨烨驰华声。往来试樵邑,口碑播瓯闽。
东阳修何行,桃李三年春。安得百器之,布满弦歌城。
奈何斗以南,纷纷蒲璧荣。令君一何廉,廉乃不近名。
令君一何明,明乃不见形。令君一何有,有若权在衡。
令君一何了,又若刃发硎。能令政事简,罚者怀其仁。
官府有直气,闾门无枉情。物论久逾定,去思见民真。
归卧芗溪日,相逢鬓已斑。留宾开北海,凿牖对南山。
畎亩丹心在,图书白日閒。当年思用旧,休厌紫宸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