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吊岳王墓》作于何年已不可考,但可以说是诗人亲临栖霞岭岳飞墓,有感而作。
首联“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第一句是写景,岳飞惨死于奸佞之手,墓边的大树为其所感,树枝随风摇曳,纷纷奋然指向南方。这是全诗中唯一写到诗人所见的岳飞墓的,尽管只此一句,却是极传神之处。关于树枝南指,读者应以审美的目光借助想象去观照这一非现实却超越了现实的艺术境界。这一境界是感动人心的,它寄托了诗人强烈的爱憎之情。接下去“十年遗恨泣英雄”更是慷慨悲凉之笔。高启于岳飞墓前,望着树枝南指的大树,想起了令人痛心的往事,于是无限悲愤,见于笔端。
第三、四句“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官”,从文字上看,意思是说朝廷已经岳飞下了班师的命令,而韩世忠仍然投书斥军,表达其恢复之决心。诗人在这里是以前一句写投降者的卖国苟安,后一句写抗敌都始终以恢复为己任,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可以说这一联是对南宋政治的高度概括。
第五、六句“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正直敢谏的朱云,另一个是被诬灭族的英雄韩信。在这一联中;诗人由岳飞被害想到朱云请上方宝剑铲除佞臣,想到汉高祖忘恩负义诬陷谋杀忠臣。“每忆”两字,表露了对忠臣被杀的无限遗恨以及对这一事件的关心和哀叹,而“空嗟”两字,则表达了对杀害岳飞的高宗的愤慨。这一联诗人的想象纵横驰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悲哀和感伤。
末联“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诗人在岳飞墓前回首北望,只有茫茫白露,不见远方宋代诸帝王的陵墓。这两句看上去极白,但却写得空灵婉曲,含而不露。既然“回首”又“不见诸陵”,那么要把不见之物——诸墓陵——写出来的原因就是诗人于栖霞岭上凭吊岳飞墓时,自然联想到了它——诸陵——这里像征着宋代王朝。昔日的宋王朝一去不在,诗人到此只是哀悼那时惨死的英杰,而对那个朝代,那个朝代的君王则毫无怀念。这一联是全诗的诗眼,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于岳飞的怀念之情和对南宋王朝杀害岳飞的痛恨。诗人伫立于岳飞墓前,眼前是茫茫白露,这姜迷清冷的意境更增强了此诗悲哀感伤的色彩。
虏哨无宁处,龙颜有隐忧。未曾御戎服,已报走旃裘。
地拓黄河土,天烧赤壁舟。奈何投柱斧,不待献俘囚。
半种花园半种田,儿家生计总由天。楝花风后黄梅雨,满地珍珠不计钱。
尖风中宵来,势力两具足。寒威侵人肌,素色绚我目。
高观银河迷,远望翠岭没。春彫千梅花,夜照万蜡烛。
乔松低疏枝,老柏露瘦骨。庭空堆飞盐,院冷折大竹。
茶空新条严,酒罄宿债促。吟哦娱吾心,富贵匪我欲。
长愁难消除,短恨易屏逐。来牟盈三川,集霰遍四渎。
端居叨藩维,稔岁念夏屋。兹逢群公贤,饱我百姓腹。
吁嗟天潢分,羽葆坐衮服。焉能酬皇仁,北望但颂祝。
如冈还如陵,万祀纳景福。
晓发建溪道,双旌拂曙行。长江净如苔,晴影上危城。
宦游当盛时,岂惮万里程。轮蹄满脩途,舟车戒晨征。
古驿出高阁,细雨鸣仓庚。君当英妙龄,昂藏负才名。
挟策对彤墀,袍笏承恩荣。乘骢峨豸冠,柏府扬休声。
挺挺冰雪姿,皎皎秋蟾明。宠命自天来,持节向南溟。
六诏古炎方,控引川与荆。君有经济才,旬宣看隆平。
蹇予海南时,误辱君褒旌。暌违几星霜,瞻恋恒萦萦。
兹当远别离,一尊话邮亭。川原阻且脩,缱绻难为情。
好风送微凉,绿树敷繁阴。孤鸟望中没,群峰天际横。
行行毋需留,新恩出承明。
孰云天地与同根,事角争如理见亲。一槛庭花浑己物,满天风月与谁论。
堪笑南泉老作,犹来因语识人。可怜陆亘大夫,对面埋没家珍。
柳条不肯系春光,返棹天台饯别觞。青眼早深知己感,白头犹是爱才忙。
湖堤草色催新夏,驿路蝉声到夕阳。愿得年年芳讯至,许教桃李附班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