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仿乐府诗,写了两个天真活泼的牧童在共同放牧、追逐嬉戏中的喜悦和与牛相依相傍的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对牛的感情,同时在结尾也表现出作者对于苛税的不满之情。这首诗写景物细致入微,新颖逼真,崇尚写实,抒情含蓄蕴藉,韵味深长。
诗借牧童口吻展开。几个农家孩子同去放牛,他们边放牧边调笑,一边指认着各自的牛:角最弯的是你家的,尾巴没几根毛的是我家的……他们“短笛无腔信口吹”,摇着长鞭,在田头地角赶着牛儿找草吃。太阳落山了,别让牛群跑得太累,近处没有好草,别叫牛群吃不饱。该怎么放牧,这些孩子全知道。牛吃饱了,骑在牛背上唱歌;牛要反刍,就坐在牛身边歇一歇;晚上回到家,还要靠在牛身旁躺一躺。牧牛的孩子与牛有这么深厚的情谊,因为牛是农家宝,垦荒耕种要靠它,牵挽载重也靠它。农民都不感激牛、珍惜牛。农家孩子如此爱牛亲牛,高启非常理解,写来真实可信,情趣盎然。想来,诗人“少年习耕锄”的时候,也是曾有过一段牧牛爱牛的亲身体验的。
倘若诗只写到这里就结束,那内容就失诸单薄了。高启给它安排了一个更深的层次:末二句由牧牛之乐转为牧牛之忧,揭出农民最大的隐忧来,那就是“输租”。繁重的苛捐杂税,会逼得农民卖牛抵债。这个严峻的现实,甚至在天真烂漫的农家孩子心里,也投下了沉重的阴影。这最后两句诗,是画龙点睛之笔,足章明志,有发人深省的力量。
这首诗有意不用典,不藻饰,以求得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前八句写牧牛之乐,是欲抑而先扬;后两句点出牧牛之忧,是先扬之后抑。抑扬对比,颇见匠心。诗人要表达对农家的同情和关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鞭挞,捉笔为诗,却不假论辩,而用牧童爱牛亲牛的形象画面来道出,显得不空洞,不枯燥,不说教,小中见大,真切感人,在平实中兼见艺术构思的新颖。
留都文物汉西京,虎踞龙蟠集俊英。高庙神灵尝陟降,中朝佞幸敢纵横!
琐闱月白钟山晓,乌府霜寒淮水清。望尽浮云天北极,长安应见泰阶明。
彭衙高士,经籍是亲。赞成德艺,协于彝伦。厎绩圣道,斯肖素臣。
优哉游哉,学以致身。
宿云惹雨腻如尘,湿尽蔷薇一片春。鶗鴂恰鸣胡蝶懒,轸香惟恼扈芳人。
莲社柢能入,林公许径过。法衣乘獦獠,佛日动山河。
五蕴元空寂,三车亦障魔。白牛载词藻,西去欲如何。
客有平原饮,山因黄歇名。长空下帆影,落木带江声。
地入楚云尽,窗临吴岫平。开轩重怀古,把酒独含情。
东阳见夫子,格调骇心目。相逢恨不早,请违何太速。
咄咄空中字,便便榻间腹。暂留肠九回,言归日三卜。
到家乐应颠,登舟喜堪掬。题桥释旧誓,弹冠俟新沐。
偃蹇何足嗟,君看松与竹。
自从嫁得浮云婿,十日归家百日游。未免多男为尔累,尚无交谪重吾忧。
奉亲甘旨先宜蓄,教子宽严有善谋。望我成名休化石,山山指日是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