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
这篇游记,虽然名为《游媚笔泉记》,实则更多的写了去媚笔泉一路情景。先叙桐城西北的山势,次叙沿小溪西入,沿路风光,然后,始写媚笔泉及酒宴。文章由远及近,层层写来, 逐步深入,写景绘物,神态生动,颇能引人入胜。
第一段写桐城西北龙眠山的山势与源出于此的龙溪水势。龙眠山绵亘数百里,但在将平之处,两崖忽合,而“龙溪曲流,出乎其旬”。
第二段写前去媚笔泉的沿途所见。作者一行循龙溪行,正值阳春三月,宿雨初睛,沿龙溪十余里,水声响亮,溪畔都是树、石,随后作者等发现溪有潭,其中一块雄奇平凡的大石,状如刚刚洗浴完毕的马,扬着鬓,回顾它的同伴。游人攀授到这块大石上,“俯视溶云,鸟飞若坠”。然后一行人循崖游览,见一组奇石,它们“连石若重楼,冀乎临干溪右”;并讨论这是否是北宋画家、龙眠隐士李公麟的“垂云泮”。这组奇石有一株奇树相伴,该树生于石缝,并且能长到荫数十人之大。山水跌宕,忽又“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又“南有泉”,这才点到了正题:媚笔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泉又与龙溪连通。
第三段收结全文。先写左学冲老人筑室于媚笔泉水所汇的池畔,室未筑就就邀人入饮,板有雅兴。至傍晚,天气阴沉,“山风卒起,振肃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于是游客“悚焉”,兴尽而返。
本文以游程为明线,还有一条暗线是水。作者所到之处都有龙溪或媚笔泉的水相伴。作者笔致也如水般纤敏柔细、曲折回环。这是此文的阴柔之美。然而此文有溪泉也有山石,山、石常是高耸,斩截,奇特,险峻,是阳刚的。同时,作者此游虽以媚笔泉为目的,但文章描写的主体部分却是前往媚笔泉的过程。这种漫平经心,也颇具阳刚的特征。至于文中所描绘的动静互渗、天水交融,乃至白日游览时的晴好天气、勃勃兴致,与入暮时分的天气变坏,山风慑人一一都平愧是阴阳兼用的妙笔。
病来县著脆缗丝,独喜高情为我持。数幅尚凝烟雨态,三篇能赋蕙兰词。
云深石静闲眠稳,月上江平放溜迟。第一莫教谙此境,倚天功业待君为。
冬山何有,松何郁连。山深见松,松深见烟。白云此中出入,以接沧浪之天。
繇来樵牧白羊地,不疑征人策马此中还。征人策马此中还,手折松枝挂马鞯。
溪壑崩奔危马足,树石陵临侧马肩。念马任劳为我逸,不忍恣心促辔鞭。
朝发城冈之窈谷,午发吉潭之冷渊。自朝自午,乡关乃前。
拭目分关之水,潈流倒射何溅溅。心亦不能居其后,身亦不能居其前。
尚忆去冬征魂此地悬,自春夏秋又一年。无心万木多黄落,惟有山松日静坚。
无心万木难记忆,惟有山松岁寒待客旋。叹息寒松此岁色,吾今乃知千载其亦然。
子建词描洛浦神,唐君色染博陵身。巫云巳散当年梦,吴粉空传半面春。
韫玉求沽遭弃置,采蘼多事问新陈。□□□□□□□,□□□□□□□。
双虹倒影上檐楹,碧水澄空一镜明。野草闲花无限趣,短藜幽榜不胜情。
已知风月随人意,聊为湖山载酒行。却讶锦囊赓梦草,坐令诗兴绕寰瀛。
春风吹梦绿云端,此际思君蕙草寒。北海才名应振世,邺都词赋早登坛。
每从斗畔占精气,转向樊中惜羽翰。天禄藏书如可校,青藜夜色许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