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的构思围绕着一个“光”字。全诗四句,每句都烘托出一种光。
第一句写清秋之夜,江上的点点渔火,给人以清冷宁静的感觉。第二句写一弯残月的迷蒙之光映衬着岸边的树村。是一幅宁静安详的水墨画;第三句写江中波光流动,时时惊醒宿鸟。这句是以动写静,江水流淌,宿鸟被闪闪烁烁的波光惊醒,不时发出鸣叫声,其中动的因素更增加了静的感觉。最后一句是以静写动,萤火虫的翅膀被露水打湿而停止飞翔。这种艺术想象仍是以夜空中流萤飞动,留点点光亮为基础的,现在虽然没有流萤,但夜空下流萤闪动着朵朵光亮的印象深深保留在诗人的记忆中。这句话虽事实上反映的是没有流萤,却收到了流萤飞动的效果。渔火、残月、波光、流萤在夜幕里交相辉映,错落有致,形成静夜下的一支夜光曲。
诗人用笔灵巧工细到了极点,先引读者进入秋之深夜的江上环境,接着带领读者去体验水鸟、流萤的感觉。在对鸟和虫的感觉中,诗人写出了环境的气温和湿度,写到了宿鸟和流萤,以及残秋的风露。鸟和虫不但起了烘托环境气氛的作用,而且它们已经和全诗的意境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开阔而深沉,浑厚而尖新,表现着诗人安详、平和、幽深的情感。
这首诗写法纯用白描,妙在挥洒而工细,将明晰(后二句)和模糊(前二句)结合在了一起。形象上统一了月下秋江的大和水乌流萤的小,也统一了鸟和虫的动和静、惊扰和安宁。
柳燧荷囊事事俱,小盆亲饷淡巴菰。一声湘管含芬递,喜食人间烟火无?
岁在壬午,余与晦木泽望入四明,自雪窦返至过云。雰霭淟浊,蒸满山谷,云乱不飞,瀑危弗落,遐路窈然。夜行撤烛,雾露沾衣,岚寒折骨,相视褫气。呼嗟咽续,忽尔冥霁地表。云敛天末,万物改观,浩然目夺。小草珠圆,长条玉洁,珑松插于幽篁,缨络缠于萝阙。琮俯仰,金奏石搏。虽一叶一茎之微,亦莫不冰缠而雾结。余愕眙而叹曰:“此非所谓木冰乎?春秋书之,五行志之,奈何当吾地而有此异也?”言未卒,有居僧笑于傍曰:“是奚足异?山中苦寒,才入冬月,风起云落,即冻飘山,以故霜雪常积也。”
盖其地当万山之中,嚣尘沸响,扃人间。屯烟佛照,无殊阴火之潜,故为葕阳之所不入。去平原一万八千丈,刚风疾轮,侵铄心骨。南箕哆口,飞廉弭节;土囊大隧,所在而是。故为勃郁烦冤之所不散,溪回壑转,蛟螭蠖蛰,山鬼窈窕,腥风之冲动,震瀑之敲嗑。天呵地吼,阴崖冱穴,聚雹堆冰,故为玄冥之所长驾;群峰灌顶,北斗堕脅,藜蓬臭蔚,虽焦原竭泽,巫吁魃舞。常如夜行秋爽,故为曜灵之所割匿。且其怪松入枫,礜石罔草,碎碑埋甎,枯胔碧骨,皆足以兴吐云雨。而仙宫神治,山岳炳灵,高僧悬记,冶鸟木客,窅崒幽深。其气皆敛而不扬,故恒寒而无燠。
余乃喟然曰:“嗟乎!同一寒暑,有不听命于造化之地;同一过忒,有无关于吉凶之占。居其间者,亦岂无凌峰掘药,高言畸行,无与于人世治乱之数者乎?”余方龃龉世度,将欲过而问之。
死宁触诽谤木,莫受吴公片言辱。生不求冠军侯,但愿吴公一语褒。
吴公名节重九鼎,一时士论推阳秋。昔人酌水贪泉上,起廉立懦传清唱。
公今结屋西湖滨,曰漱清泉追逸响。十年作吏真饮冰,粟帛不曾充内帑。
直声肯避贵人嫌,台阁至今称木强。袖中白简粲霜花,头上豸冠驱罔象。
苍鹰侧翅在秋霄,狐兔悲鸣潜草莽。可怜豺虎亦惊惶,政恐老拳当巨颡。
人言弹击是公才,公岂有意于斯哉。愿言天下万姓耕凿尽帝力,坐令虞芮归吾来。
霜台新聘客,家世出萧梁。况乃辞江浙,翩然往建康。
六朝烟树老,千载暮云长。见说孙郎宅,青山带夕阳。
黄木湾头古野亭,亭虚俯槛吞沧溟。扶桑遥报日将起,洪轰海底鱼龙惊。
细濯咸池真皎洁,不比寻常乍明灭。悠悠燠照遍垓埏,风檐蔀屋皆澄澈。
昔唐最重虞渊功,尘埃洗尽依旧红。会得何须赤绳系,自有擎手回苍穹。
夸父邓林徒扰扰,鲁阳三舍应未了。晋人见说寡君须,岂知线量终缥渺。
狂夫炙背献至尊,烈士曝书遗儿孙。世事浮云祇如此,我爱古来铭浴盘。
亭去波罗犹咫尺,庙神相对遥相忆。朝捧清光荡祲氛,暮绕馀辉江震击。
效灵宣秘护濠城,蛟腾凤舞黄河清。果然羲驭寅宾旭,万国山河属大明。
沉香亭外饶春风,名花种种无雷同。清平有乐种妃子,君王带笑回重瞳。
是谁忍爱各剪摘,蜡封插向金瓶中。天香国色乃如许,打剥定藉花神功。
宁知中人十家赋,才供深色花一丛。长安爱花已成俗,不随儿女唯韩公。
我从千载嗟往事,爱花窃比濂溪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