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战苦难酬国,仇深敢忆家?
一身存汉腊,满目渺胡沙。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
六军浑散尽,半夜起悲笳。
一旅同仇谊,三秋故主怀。
将星沉左辅,卿月隐中台。
东阁尘宾幕,西征愧赋才。
月明笳鼓切,今夜为谁哀。
第一首诗的起笔即化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语,点明主题,并以感情急切、激愤的“情何极”、“气未平”定下了全篇悲壮激越的基调,表达出作者誓灭清人,恢复明朝的强烈爱国情感。接下来由情入景,写道:雄风中,传来军中的号角声;红日里,飘动着战旗。用“角”与“旗”两个意象,用“劲”与“明”两个醒目的词,突出体现义军庄严、雄壮的军威。“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是写誓死报效国家,是开篇“复楚”“亡秦”的补充。“酬家国”是目的,“决死生”是决心,鲜明的突出了为雪耻复国而生死决战的惨烈情怀。最后,以悲凉的胡笳与凄冷的月色来渲染义军战斗的艰苦和作者的悲凉心情。
诗之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诗歌颇具特色的连环映带、交综流走的气韵,最便于表达诗人内心的郁郁不平之气和铭心刻骨的家国之恨。而“一片月临城”,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思入微茫,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
第二首着重写斗争的艰苦。诗人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选取了一些具有边塞特色的意象,胡沙、悲笳等,描绘出一幅边塞特有的苍凉画面:在胡地黄沙滚滚的大漠中,夜色里回响着悲凉的胡笳之音······但这仅仅是比喻、象征而已,实际上诗人写的是起义军艰苦的抗清复明的战斗生活。首联把战斗和思乡结合起来,以“战苦”提携全篇,因为是寡难敌众才“难酬国”,因为仇深才不“敢忆家”,苦而且难,仍能坚持战斗,这就突出了仇之大且深。“仇深”二字是关键。颔联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汉腊”代指作者为之奋战不息的明朝,表达了忠于国家的决心,但明王朝大势已去,清军入侵,山河沦丧、满目荒凉,诗人痛惜而无奈的心情跃然纸上。颈联是艰苦的战斗生活的写照,“翻旗影”“冷剑花”高度概括了刀光剑影的惨烈战斗;“落月”“清霜”等典型意象,象征诗人思念故国的拳拳情怀。尾联把诗人无比痛惜、悲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推向高潮:起义军全军覆没,悲凉的胡笳之音在夜空中回荡。全诗意境厚重沉郁,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第三首写同仇敌忾的精神。开篇即直言对明思宗的怀念。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到作者写此诗时已经三年。接着写史可法蒙难,扬州城破,是各镇不听调动,福王政权腐败无权威的结果,叙述中有揭露,有批判,有深沉的感慨。接着又转向对自身的描述,惭愧自己身为幕宾而没有潘岳那样的才能,这是作者的自谦,最后以设问作结,引人深思。
三首诗的共同特点是:直抒胸臆与典型意象、景物烘托相结合。都是用对起手法,四联中有三联是对句,形成整饬的格律、庄严的风韵。都是用衬托手法表现义军不畏强敌,不畏艰苦的崇高精神,有时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把作者强烈爱国情感抒发出来。诗风激越而蕴藉、沉雄。
日影云光学镀金,好风不肯碎花阴。人言春色醲于酒,不醉衰容只醉心。
公子眼花乱发,老夫鼻观先通。领巾飘下瑞香风。
惊起谪仙春梦。
后土祠中玉蕊,蓬莱殿后鞓红。此花清绝更纤秾。
把酒何人心动。
朝正开左个,玉帛古元侯。千骑东方至,朱衣在上头。
城中少乐事,日日走尘土。因循嘉节过,春物遽如许。
驾言游近郊,及此新过雨。梨花雪飘零,麦脚浪掀舞。
伤心梅已叶,慰眼杏初吐。荒凉入古寺,迢递行两庑。
耽耽巨入阁,擐甲硕且武。出门诣支径,信马踏江浒。
小舟呼未至,危亭憩方午。长江渺无际,远岫明可数。
舟中更奇绝,一视隘天宇。深流风浩荡,浅岸石龃龉。
水凫贞自适,修竹不知主。摇摇打鱼艇,丁丁造船斧。
林疏见官道,路转失前浦。奇观非一状,四面皆可取。
斗酒不妄倾,佳处辄自举。杯盘渐狼藉,野蔌旋烧煮。
夷犹兴未尽,落日挂村坞。归涂绕城隈,醉眼迷处所。
卧柳久知名,败屋费撑拄。轻盈楚宫样,何事腰伛偻。
临风发浩叹,空响答人语。吾亲俱老矣,君羹未尝睹。
聊为半日乐,少慰一生苦。馀年愿长健,綵服看儿女。
此外吾何求,穷通任天与。
水面惊鸿态。记匆匆、鹍弦声里,早输情债。弹到弦风波一曲,便有五湖舟载。
幸留得、脸痕眉彩。占尽杜家仙侣福,署灵坤、小牒乌丝界。
萝屋补、络珠卖。
红楼如梦东风外。算番番、生香不断,洞迷房改。莫笑司勋迟问讯,艳说韦郎缘在。
又窥镜、遥山横黛。眷翠怜红心婉娩,袖罗边、一握春葱赛。
周昉笔,画图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