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联“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言这边报警的烽火刚一燃起,那边御敌的军队就已到来,表现了“侠客”高昂的爱国热情与牺牲精神。与“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之类的诗句相比起来,更显陡率、有力。诗歌的主人公是“侠客”,唯有这样的诗句才能自然、准确地表现出“侠客”的性格,侠客既不同于书生,又迥异于一般的军人。他豪爽而又能雷厉风行。“榆塞”不仅是实际的地点,而且还暗示了战争的正义性。诗中点出“榆塞”,是想表明“侠客”是为了戍卫边疆而出征。
紧接首联,诗人在颔联中就以生动的笔触,生动传神地表现出“侠客”非凡的武艺。“柳叶开银镝”,这里借用战国时养由基百步穿杨的典故,形容“侠客”箭无虚发,技艺过人。“桃花照玉鞍”,一个“照”字,将奔腾驰跃的骏马写得活灵活现。因为只有马飞驰时,鞍鞯上的金玉饰物才会闪闪发光。这里用的是烘云托月手法,不正面描写人,借写马从侧面衬托出“侠客”英姿飒爽、光彩夺人的形象。
颈联进一步表现“侠客”勇于拼搏的大无畏精神,“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本来是指弓拉得满以致影如十五的圆月,剑出鞘光若闪闪的群星。但诗人有意不直说,反而写成“满月”是临摹弓的影,“连星”是飞入了剑之端。奇思异喻,生动传神。这里关于两军如何对阵未着一字,而敌人的望风披靡由此可见一斑。
尾联“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因郑少府远渡桑干,诗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之歌。“不学”“徒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郑少府赴辽从戎,是为了卫国守疆,不同于荆轲的报私仇;二是说此行抱有坚定信念,不作风萧水寒“一去不还”的悲歌。
这首诗送人从军,写得豪侠壮美。全诗写实的同时,把优美与雄壮两种风格截然相反的事物和谐地统一融合在一个画面中,体现了唐人乐观开朗的胸襟以及新型的战争观念。该诗不但格调高亢,音韵优美,词藻华艳,而且构思新颖,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莫向痴人说假真,梦中幻境又翻新。五云捧出游仙笔,从此曹唐有替人。
地脉东南一线开,千流万?几时回。恰从瑶圃峰头去,又逐银河天上来。
出门怀清旷,入舟苦炎炽。皇天从人欲,飞雨飒然至。
风吹波上寒,凄其感秋气。暝投雨僧眠,复得清净地。
舟人候明发,徒侣不得迟。溯流多杜渚,篙楫颇告瘁。
虽微三巴险,事与五盘异。闻昔天目顶,灵物久潜閟。
一朝赴大壑,怒折崖谷碎。回头顾其儿,首尾屡相值。
至今此溪水,斗折七十二。世远众喧传,茫昧竟谁识。
但欣秋涛壮,水物俱得志。我何惮行役,沿洄领佳致。
鸥凫泛淡滥,蒲柳蔚苍翠。人烟乱余集,茅屋若棋置。
之子住河漘,相望劳梦寐。每怨川无梁,握手今可跂。
忆昨访我初,茅斋夜深闭。扣门满衣雪,僵立不得跪。
移灯具鸡黍,浊酒寒不醉。同来郑广文,清瘦凛欲睡。
绝胜王猷戆,返棹何太易。兹行冒暑雨,古礼尚报施。
逝将㰕轻桡,待子思共济。散发乘长流,垂竿钓清泚。
虚舟纵超越,万里谁能系。恐此未易期,临川一长喟。
北风海上来,大雪何壮哉!上下九万里,洗净无纤埃。
君家十二楼,轩窗洞然开。吹笙击鸣鼓,呼宾与衔杯。
名言落四座,大笑声如雷。举头望长空,高兴惊冥鸿。
仙人五六辈,飞下白云中。粲粲明珠袍,相从万玉童。
问君何所事,未就丹鼎功。翩然却携手,共入蓬莱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