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作于顺治十四年(1657),这一年自春至夏,北方三月不雨,此诗即咏写此事。
首两联交代背景,描写“春欲晚”的时节的农村风光,并由杖藜老农话农事引入下层。三四两联借田家父老之口描述农村干旱情景。旱情的严重,田家父老的忧虑凸现无遗。下面四联写诗人内心的触动及深深叹息。诗人既为农民在贫瘠的土地上岁岁劳作的悲苦命运而感叹,更为官府的剥削压榨,使农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和损害的现象愤懑不已,揭示出农民辛勤劳动反而日益贫困的真正原因并非只是天灾所致,而在于统治者的残酷盘剥,笔锋直指封建统治者及不合理的制度。尾两联又回到眼前现状的描写:土地干旱无法耕种,人们只能用野果野菜充饥,而清兵又要从荆(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向云南发兵进攻,人们在遭受灾荒的侵害、官府剥削压榨的同时,还要蒙受战乱的痛苦。
此诗对劳动人民的不幸命运和生活处境寄予了深深的关切同情,对腐败统治阶级及不合理的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极富战斗性和认识价值。
溪上曾闻渡越兵,乱流犹似怒蛙鸣,蒲风杉雨战秋声。
梧梦只今空故苑,菱歌依旧绕离城,长桥人散月孤明。
偶逐微官去,暂掩林中宅。手种茱萸树,归时高几尺。
和籴粮船去若飞,兼春带夏未曾归。用钱赠米该加七,纳户身悬百结衣。
世绝麟游薮,余同鸠寄巢。畏人藏短发,问信断荒郊。
度日薪如桂,全身藉用茅。归来就灯火,诗卷未容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