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只沿着海边慢慢前行,早晨的烟气笼罩着乡野人家的房屋。
是谁给破败的城墙送来春色;海风徐徐,号角声响彻长天。
浪头低落,犹见秦皇记功的石刻;海潮涌来,不见汉代木筏浮泛。
那遥远迷茫的海外列强虎视耽耽,我怎敢忘记自己肩负的卫国重担。
文登营:明代设置在文登山(在今山东文登市东)的营卫。相传秦始皇东巡,召集文士登此山歌功颂德,故名。
“冉冉”句:是说乘船慢慢前进,渡海至此。
冉冉:慢慢前行的样子。“冉冉双幡”指巡航威仪。
幡: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海涯:海边。作者这次巡视是从即墨(今山东即墨)出海,沿海岸前往山东半岛东部海防备营地,所以说“度海涯”。“渡海涯”指海军生涯。
晓烟:早晨的烟气。
低护:犹言笼罩着。
野人家:乡野老百姓的住处。
将:携带。堞(dié):城墙上的齿形矮墙。
残堞:形容文登营垒年久失修。
笳:指军号。
短笳:短促的号声,喻指有军情。
天风:风。风行天空,故称。
秦代石:指秦始皇东巡至文登山所立纪功之石。
槎(chá):木筏。汉时槎:传说天河与海通,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不失期。汉时曾有人乘浮槎到一城,遥见官中有许多妇女织布,一男子牵牛在河边饮水,以为到了天河(见《博物志》)。
百国:许多国家。
微茫外:指在遥远的海外。
未敢:不敢。
忘危:忘掉危险。
岁华:年华,时光,年岁。
这首诗前四句写过文登营所见边防形势,后四句吊古感事,描绘了文登营防区一带风光和秦汉历史遗迹。该诗主要运用了反衬、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忠心报国的忧患情怀、雄心壮志和放眼世界的国防意识。
这首诗的一二句紧扣诗题,叙事写景,写作者乘船出海巡视海防及所见沿岸村落晓景,“冉冉双幡”显示了戚继光的将帅风采和戚家军的精神风貌。“晓烟低护野人家”,指巡航所见,描写出一幅和谐宁静的民众生活。此联叙事写景,把雄壮的军队和和谐宁静的生活置于同一画面,形成强烈反差,为抒发作者保家卫国的豪情作好了情景铺垫。
三四句紧承首联,写经过文登营防区所见残堞及似闻笳声,暗指海防由于朝廷不关心,以致营垒残破,年久失修,防务废弛,令人忧虑,描写春色掩映的城墙,天风吹送的军号。“谁将”诘问句,写出作者见到文登春色的惊喜心情。此联既写出了军中特色,又把文登春色描写得悲壮辽阔、悠然闲适,抒发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对抗击倭寇、保家卫国充满着乐观向上的精神。
五六句借景抒情写潮落可见秦代刻石、潮来难见汉代船只的景象,慨叹秦汉时的国力强盛、海疆安宁以反衬明朝的衰弱,暗喻盛衰有时,今不如昔,也寄托着作者对国势强盛、海晏河清的向往之情,作者由实景而引发的联想和感慨。潮起潮落,掩映千古。初秦的强盛,“代石”犹存;汉代的旺达,国富民强、百夷宾服,但“槎”筏却不见了。这里,作者追溯千古,联想到国势衰颓的现实,寄寓了深沉的忧思。
最后两句乘情而出,抒发感慨,点破主题:我知道遥远的海外还有许多国家,其中有些国家例如倭国对我国并不友好,多年来一直纵容倭寇掠扰我沿海地区,祖国被,侵略、人民遭蹂躏的危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决不敢忘记这些危险,决不敢虚度自己的年华。这是作者登营远眺所升华出的报国之情。
中国古代优秀军事家的一贯思想便是“安不忘危,忘安必危”。鉴于具体的历史原因,中国古代军事家的防患对象主要针对北方和西北方的陆上敌人。“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值得注意的是,戚继光站在捍卫祖国和人民安宁的历史潮头,适时提出了加强海防、防止敌人从海上入侵的思想,这就为中国军事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内涵。正因为戚继光具有军事上的卓越见识,并率领中国浙、闽等地沿海军民浴血奋战,严惩来犯倭寇,保一方平安,所以他才能成为炎黄子孙人人景仰的一代抗倭名将。
这首七律是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春,作者在山东沿海负责防御海上倭寇的时候所写的。当时作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卫所。
兵莫憯于志,镆铘为下利。寇莫大阴阳,心则使之至。
畏垒祝庚桑,庚桑宜远避。亲誉及畏侮,其来必以次。
简发而为栉,数米而为饵。使民相盗轧,岂不由贤智。
贤者建人杓,犹令人交刺。是以南荣趎,蹙然悲生寄。
七日裸粮求,三言求一义。此义终抱一,卫生宁可二。
侗然儿子初,安得人鬼忮。宇宙出天门,有无分两位。
自无之有难,自有归无易。名实介眉閒,死生失交臂。
天和既可同,人好安足累。无为无不为,万物无不治。
于世吾何补,论心子最知。叫阍他日恨,感事百年悲。
地主能投辖,天闲幸脱羁。谈经深夜坐,凉月在清池。
网轩开翠崿,山水下葱茏。江中宝床拥,树杪画栏红。
心融二阵灭,境静六尘空。应似青莲叶,齐开绿水中。
斜日韬光,疏树淡影,天水低迷若一。早倦鸟归飞,乱鸦盘急。
应为天公玉戏,展步障,先收晴空碧。野亭小伫,峭风如削。
莫寒增剧。萧瑟。万籁似寂。祗遥空似暝,冷光凝白。
料今夜、素娥敛将银魄。赢得空明映照,皎玉树、倩添梅华色。
待酿作,匝字祥爨,不负万祈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