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诗概括了诗人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战斗生活,暗寓抗倭斗争的艰难困苦。因有感于曾一起抗倭的汪道昆被弹劾罢官,来形容自己像远离京师孤立无援的臣子,远望皇帝居住的地方,作者仍盼抗倭斗争能得到朝廷的充分支持,既表达了对祖国的赤诚,自己有一片抗倭报国的一腔热血,也蕴含了对朝廷的忠贞。
此诗以十分形象化的手法,抒发自己的丹心热血。
首句“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此诗虽为登临之作,却不像一般登临诗那样开篇就写景,而是总括作者在苍茫海域内东征西讨的卓绝战斗生活。“寒”,既指苍茫清寒的海色,同时也暗示旷日持久的抗倭斗争是多么艰难困苦,与“孤臣”有着呼应关系。第二句写登临,又不是写一般的登临。“望宸銮”,交待出登临望阙台的动机。“孤臣”,不是在写登临人的身份,主要是写他当时的处境和登阙台时复杂的心情。战斗艰苦卓绝,而远离京城的将士却得不到来自朝廷的足够支持,作者心中充满矛盾。得不到朝廷支持,对此作者不无抱怨;可是他又离不开朝廷这个靠山,对朝廷仍寄予厚望。所以,他渴望表白自己的赤诚,希望得到朝廷的支持。正是这矛盾的心情,促使作者来到山前,于是望阙台上站起英雄伫望京师的孤独身影。至此,我们才会看到,第一句诗不是徒然泛设。它其实为下面的登临起着类似领起的作用。没有多少年艰苦的孤军奋战作前题,那么此次登临也就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情。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这一联是借景抒情。作者登上望阙台,赫然发现:千峰万壑,秋叶流丹。这一片如霞似火的生命之色,使作者激情满怀,鼓荡起想像的风帆。这两句诗形象地揭示出封建社会中的爱国将领忠君爱国的典型精神境界。在长达十来年的抗倭战争中,作者所以能在艰苦条件下,不停懈地与倭寇展开殊死较量,正是出于爱国和忠君的赤诚。
“繁霜”二句,作者借“繁霜”、”秋叶”向皇帝表达自己忠贞不渝的报国之心。虽然,王朝对自己海上抗战支持甚少.而且甚有责难。但自己保家卫国的一腔热血虽凝如繁霜,也要把这峰上的秋叶染红。作者轻视个人的名利得失,而对国家、民族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哪怕自己遭致不公之遇,也仍然忠心耿耿地驰海御故。由于作者有着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爱国情怀,尽管是失意之作,也使这首诗具有高雅的格调和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用拟物法,以繁霜比喻自己的鲜血,形象生动,在艺术表现上极富感染力,读其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不愧为千古传颂的名作。
玉罗窗亚红墙,飘来腰鼓黄昏闹。腾腾紞紞,慢如琢玉,骤如悬瀑。
红漆槌儿,银涂架子,帘东斜靠。落灯风几阵,催人揎袂,琅然响,钗应掉。
渐觉点声稀处,小楼前、雨声随到。击损鼍皮,敲松犀钉,将愁都搅。
满耳筝琶,花奴何在,记他天宝。倩邻娃暂歇,掺挝待我,作渔阳操。
爱尔跻攀处,奇踪满报章。山盘元气出,寺抱翠微藏。
拂石摇天影,披花带雨香。千峰回白首,万壑步清霜。
鼓角关榆堕,旌旗塞草长。阴风来大漠,秋日下渔阳。
海色秦城外,边声汉苑旁。欲因临望代,遂得纪金汤。
列飙逗高梧,浮云夜暗徂。念此涉远道,风波良可虞。
持尊不能饮,揽辔出清都。相顾各无语,握手重踟蹰。
徘徊歧路侧,横涕沾罗襦。别晷一何促,愁思郁难舒。
悲风振林木,零雨散秋芜。昨夜霜华重,红叶满征途。
从兹一分手,何日复牵裾。努力各自勉,善保千金躯。
十载芸窗作卧龙,三春柳色映桃红。骥逢伯乐群空北,经授康成道已东。
珠生沧海底,玉韫碧山中。夜气交明月,阳精现白虹。
有贤兼重价,当代振英风。好学由天现,能书至国工。
知名传冀北,作赋拟河东。始欲徵扬子,旋闻荐褚公。
阴符难独美,遗教实争雄。绝艺虽宜进,奇才自不同。
交游倾上国,抡选属南宫。邓禹官初试,匡衡对漫通。
海邦终寂寞,学馆尚穹崇。已注千人录,当成五典功。
星辰皆在水,渤澥信浮空。把酒欢何限,乘槎兴不穷。
文章趋浩瀚,物态入牢笼。子必登芸阁,吾方守桂丛。
索居弥寡陋,荒业孰磨砻。弗获披云雾,惟思对华嵩。
知音期郭泰,流俗易王充。江海从兹逝,飘飘任短篷。
偃息深林下,从生是农夫。立身既质直,出语无谄谀。
保我不鉴璧,信君方得珠。焉能同泛滟,极目波上凫。
天山一脉西北肇,万里东来青未了。伊吾之北月支南,千寻耸峙烟霞绕。
天功设险人力通,鸟道羊肠深且杳。初循涧腹入峡口,渐陟峰腰依木杪。
登巅陡觉众山低,穿云俯瞰雄关小。崖悬坡滑石嶙峋,栏回路曲松环绕。
七十二盘冰雪凝,三百六旬晴霁少。霏微空翠湿人衣,料峭余寒破春晓。
我来一步一惊喜,暂解征鞍憩岭表。凭高回首风景殊,怀古思乡心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