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联以“吾辈”开头,“吾辈”即是“我们”,开篇便点明诗作主体,先入为主,给予读者一种对诗歌的认同感。接下来所书的“道何穷”便体现了“吾辈”的现状,若说这一句只是平平无奇,那么接下来第二句的“寒山细雨”则是将第一句中朴实的语言一下子升华,“吾辈”之道正是如处“寒山细雨”之中,凄冷悲凉,却又屹立不倒,诗人用客观景象来对“道”的形势作出一种生动的描述。
颔联则是列举了几个常见的意象,如“儿童”,“果栗树”,但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意象,却最富有代表性。“儿童”是国家未来之希望,却从小将大道放之一旁,不以读书为业,反而去玩耍嬉戏,荒废时间,就连“果栗树”也即将被他们摘空。诗人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这些意象列举出来,而是通过这种写实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道深深地担忧。
颈联则是以教育式的语气来为读者提出要求。两句工整相对,“言论”对“篇章”,“时务”对“国风”,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期望。杜荀鹤正是在这两句诗中明确向读者宣告了自己创作诗歌的根本目的,表明了他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鲜明态度。杜荀鹤将自己的诗集名为《唐风集》,其用意,即以“唐风”继“国风”,用他那“主箴刺”之文,来讽谕和裨补社会的弊废阙失。
尾联则是对颈联内容的一种补充,颈联提出了具体要求,尾联则是为达到这个要求坚定信心。“犹”,是“还,仍然”的意思,在这里,这个字用的恰到好处,世人都以为学识毫无作用,可诗人诗风在这个“犹”字上一转,立刻体现出一种警示的语气,他要提醒世人,他们的想法是荒谬的。体现了诗人对自己想法的肯定,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用呼告的语气告诫人们不要荒废学问,因为学问在这个太平年代是有很大用武之地的。“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道理”。古之人,不言文学则罢,言文学则必要把“道”摆在首位,体现出强烈的政治功利观和用世精神。这种心态,也可说是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已凝冻在诗歌里,难以剔除,成为表达上必有的一种“程式”。反之,缺失了倒觉得极不舒服,便是所谓“离经叛道”吧。故哪怕是言不由衷,心不在焉,用来作点缀,装饰,也是不可或缺的。这首诗便体现出这样一种“教化加牢骚”的程式。
一窦阴风万斛泉,新秋曾此弄清涟。人言湛碧深无底,只恐潜通小有天。
夫为王,妃是我。皎如霜,身可裸。何必衣与裳,礼义为包裹。
天留一缕丝,以为绝命资。徒劳强暴守,蝉蜕不曾知。
悠悠白云触石起,石重云轻只如此。河伯无言海苦愁,苍茫一片绵秋水。
浮萍两叶何青青,春风一夜吹忽生。罗浮离合为风雨,华首台高听山语。
若非铁锁相钩连,便欲飘然趁潮去。去亦不可知,来亦不可知,海中巨鳌定有数,孰舍所戴而戴之?
中庭百草各含露,荣枯相杂不相顾。老夫兀坐胡蝶来,蛛网檐头要黏汝。
山心知我好灵奇,幻景齐归风雨时。始至相看犹偃蹇,稍深忘倦共迷离。
此时坐对烟溪上,殊形诡意争来向。峥嵘列岫假神工,突兀孤峰凭鬼匠。
须臾影国变疑城,云收雾卷碧霄清。五夜微霜林外白,寒空晓日数峰生。
奔湍稍定峰渐豁,水色山光同洗抹。倦眼初逢物象新,大钧仍许阴阳割。
割去天边剩目形,众山皆醉我独醒。微吟漫倚扁篷立,笔落还摇万点青。
权臣坐偃月,弃官如飘蓬。及兹颠沛秋,翻然挺孤忠。
一死未得所,网罗挂秋鸿。渡淮已不食,蜕槁夷齐风。
何人续迁史,表为节义雄。
新愁因甚多?浅黛教谁画?倦将珊枕欹,款要朱扉亚。月明闲照绿窗纱,酒
冷重温白玉。五花骢系何处垂扬下,少年心亏负杀、亏负杀。不恨你个冤家,
高烧银蜡,宽铺绣榻,今夜来么?
寻致争不致争,既言定先言定。论至诚俺至诚,你薄幸谁薄幸?岂不举头三
尺有神明,忘义多应当罪名。海神庙见有他为证,似王魁负桂英。碜可可海誓山
盟。缕带难逃命,裙刀上更自刑,活取了个年少书生。
相月今朝日气旭,梧桐一叶落金风。秋声潇索黄文玉,山上满天愁杀中。
目前机用无分外,那里妙章绝万工。破梦蝶魂飞大空,失船钓客舣孤篷。
胡文新送北来鸿,乡信始见他日功。旧山山转月明后,归路悠悠玉?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