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鹳(guàn)雀(què)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像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簿,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这首诗是作者三十五岁时写下的。

赏析二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王之涣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
  猜你喜欢

此生扰扰事无穷,脱得闲身石火中。聊种柴桑三径菊,未输严濑一丝风。

大夫元旷达,襟抱绝尘氛。香署星辰列,清班鹓鹭群。

两都看宦达,百寀重廉勤。要地能知止,危途耻策勋。

早投南郭隐,不待北山文。身向归来健,名从死后闻。

一官无厚业,诸子有馀芬。鸣瑟哀梁木,遗书落案芸。

风花虚馆榭,烟草自丘坟。野路东流水,空山岁暮云。

九原长不起,回首一怀君。

人生重相知,正在气谊同。踪迹苦辽邈,千里念奇逢。

今日登高日,有酒无菊丛。有无不在物,斯人吾眼中。

抚杯叙绸缪,揽须感霜蓬。嗟哉南海阔,息老垂天鹏。

亢志堕迂远,末路迷英雄。两耳醉发热,浩荡倾心胸。

怀策六十年,不肯委无庸。忧时切空言,嫉邪改欣容。

不平首民政,次第及兵戎。万理酌得失,万事区私公。

四座寂不哗,但听声鸣钟。白衣照山林,窃比廊庙功。

谁能述成编,藏于山之空。后人知子云,其道亦不穷。

劝君再饮酒,长啸延天风。

荐剡群公一尺中,也劳牍尾著渔翁。淹留岁月真非错,老病山林自合穷。

自古冠谁无贡禹,近来香只为南丰。别离欲写无穷意,都在青天几断鸿。

离日升黄道,帘中出玉音。
位高逾薄窦,德盛掩姜任。
七纪哀荣备,三宫爱慕深。
补天生万物,何以答仁心。
残雪西郊路,依稀已似春。
初程何必远,相识况如亲。
久远交宜淡,沉绵饮戒醇。
故辞情话龙,拟便稳眠身。
贩旅骈荒店,蛮音酗近邻。
霰穿疏瓦乱,风掠破巾频。
倦马喷醒嚏。顽鸡绝冻呻。
谩夸为客惯,却忆在家贫。
老妪言堪取,诸即意勿嗔。
近来军过后,少有早行人。

绿树莺啼半亩园,城中庐舍类荒村。一阑花气还熏客,无处山光不到门。

酒力尚堪消白昼,笛声切莫傍黄昏。西州曾堕羊昙泪,虎踞关前更断魂。

阴山千里横东西,秋声浩浩鸣秋溪。
猿猱鸿鹄不能过,天兵百万驰霜蹄。
万倾松风落松子,郁郁苍苍映流水。
六丁何事夸神威,天台罗浮移到此。
云霞掩翳山重重,峰峦突兀何雄雄。
古来天险阻西域,人烟不与中原通。
细路萦纡斜复宜,山角摩天不盈尺。
溪风萧萧溪水寒,花落空山人影寂。
四十八桥横雁行,胜游奇观真非常。
临高俯视千万仞,令人凛凛生恐惶。
百里镜湖山顶上,旦暮云烟浮气象。
山南山北多幽绝,几派飞泉练千丈。
大河西注波无穷,千溪万壑皆会同。
君成绮语壮奇诞,造物缩手神无功。
山高四更才吐月,八月山峰半埋雪。
遥思山外屯边兵,西风冷彻征衣铁。
面墨已无情,岂但心如夷?昨宵疏影横,空山半窗月。
坤乾情睦。十二周天明二陆。八卦循环。驱率阴阳造化间。时当交泰。昧爽氤氲神气会。体炼纯阳。轻健冰姿散异香。
人间谁得似留侯,何但功名唾手收。
皮里阳秋有公论,胸中泾渭不同流。
餐梨久验轻身诀,辟谷长怀许国忧。
傥非暮年专一壑,岂能真伴赤松游。
鹰扬家世尚精神,授钺宣麻命数新。
眷重先帝传禅日,恩除今上继承辰。
谋猷合去陪诸老,眉宇重来看万人。
约我登楼共秋月,少留不负百年身。

爱湖西。住湖西。几点斜阳杨柳西。晚风吹过西。

怕东西。又东西。湖上残霞看已西。行人还要西。

铜鱼山高一百尺,山头井深不盈尺。铜鱼飞去影冥冥,空有长熊作人立。

榛草荒寒浣风露,松桂萧条恋崖石。岩虚壁压遗刻暗,磴绝梯悬古苔涩。

凄冷气象几百年,姜子书堂竟谁识。位重平章何足道,名侣金鉴闻在昔。

朝廷暇豫直谏声,时事仓皇叩马力。奇才本自在山林,编摩未审何书策。

平生负气本落落,迩来望古还恻恻。铜柱迢遥边峤峙,翼轸仓茫烟雾积。

谁怜海角空蜃气,徒尔山灵护础石。阴雨濛濛远江合,晴云溶溶半山出。

林峦清旷无古今,公应未减真颜色。

君家渝水我螺川,同是江南百里天。同道同心更同姓,只年相远却忘年。

昔闻金马祀,今见水龙居。庙显神人迹,僧藏相国书。

大都臣水伯,不使乱江鱼。天地一灵物,畴能付子虚。

君为宫保及清时,冠盖初闲拜武迟。五色诏中宣九德,
百僚班外置三师。山泉遂性休称疾,子弟能官各受词。
不学铸金思范蠡,乞言犹许上丹墀。

记得双眉郎画时,牡丹花下印胭脂。于今人去花空笑,抛却红颜不再施。

年来几度得招寻,拟结茆茨共息心。雨过密林怜旧约,月明翛竹想閒吟。

鹤归似响云中锡,人去空留壁上琴。石火电光非久燄,秪应遗恨暮云深。

上山势似难,登顿从无失。下山势不留,往往多差跌。

一跌幸无伤,雪后铺如茵。人驴同扶起,扑雪如扑尘。

思晴好,松路翠光寒。夜夜竹窠常梦到,天天后土几时干。极目雾漫漫。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