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日本僧智藏

浮杯万里过沧溟,遍礼名山适性灵。深夜降龙潭水黑,


新秋放鹤野田青。身无彼我那怀土,心会真如不读经。


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智藏僧乘着小舟不远万里远涉重洋,走遍名山以礼求法,修养心性。

终于学成,像涉公那样,夜深降龙潭水变黑,像支遁那样,在新秋的田野上把鹤放飞。

已经修持到忘怀人我的地步,便不用怀念故土,已经证悟到永恒不变的真心,就不必再读经书。

我倒要问一问中华求道学佛的人,有几个能够达到这样的精神境界和佛学造诣。

注释

智藏:可能是唐宪宗元和元年时来中国的日本僧人。

浮杯:相传南朝宋有一位高僧,不知姓名,不知来历,神力卓绝,常以木杯渡水,人以杯度呼之。后世人们常以杯度比喻船渡。这里就是以杯比喻大海里漂泊的船只。沧溟:海水弥漫貌,常用来指浩渺无际,水色深绿的大海。

遍礼:指走遍名山,以礼求法。唐代日本僧人来中国,多数是在佛教名山习法。性灵:指人的精神、性情、情感等。

降龙:借用佛教降龙伏虎的故事。《续高僧传》卷十六:“(僧稠)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岩,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这里是比喻战胜重大困难和邪恶势力。

放鹤:《世说新语·言语》:支公(道林)好鹤。有人遗其双鹤,少时翅长欲飞,支意惜之,乃铩其翮。鹤轩翥不复能飞。……有懊丧意,林曰:既其陵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养令翮成,放之飞去。

彼我:主观和客观。无彼我:即佛家“无我”的意思,这是佛教根本的思想之一,否定世界上有物质性的实体的存在。怀土:怀念故乡

真如:佛家语。佛教认为用语言、思维等来表达事物的真相,总不免有所增减,难能恰到好处。要表示其真实,只能用“照那样子”的“如”来作形容。《成唯识论》卷九:“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中国佛教学者,大都将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之称,与实相、法界等同义。

中华: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这里指中国。

宁馨:晋宋时俗语,犹今天的“这样”、“如此”的意思。馨,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智藏僧人留学唐朝的举动,并盛赞了其高深的法力以及高超的佛学造诣。诗的首联写智藏乘舟漂流万里,远涉重洋来到中华;颔联写智藏高深的佛法修为和与物同体的大悲精神;颈联写大师的修行境界,对于自我与国土都不再执着;尾联称赞了僧人的“雄猛”。全诗运用大量佛学典故,语言含蓄,结构谨严,感情真挚。

  日本与中国相距万里,中有大海间隔,在交通尚不发达的中古时期,来华学习的日本僧人需要付出的勇气和艰辛是可想而知的。然而,诗人并没有叙写智藏来华的艰苦情状,以及惊涛骇浪的渡海场面,而是说“浮杯万里过沧溟”。“浮杯”一典,使万里沧溟似乎瞬间而过,原有的长时间的颠簸之苦化作了乘龙御风般的轻快,原有的波涛汹涌的担惊受怕化作了腾云驾雾般的缥缈神奇。智藏不远万里而来中国,目的是“适性灵”,即学习佛法,修养心性。中国的名山他都游遍了,名寺高僧也都访遍了,这期间该经历了多少雨雪风霜,该踏过了多少崎岖坎坷,却都被诗人一笔轻轻带过,而智藏不同凡响的坚毅性格和虔心向佛的苦行精神却跃然纸上。

  天道酬勤,他终于学到了高深的法力,就像高僧涉公那样,夜深降龙潭水都变黑了;获得了心灵的超脱,就像高僧支遁那样,在新秋的青青田野上把鹤放飞了。另外,佛经认为,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所以常常以毒蛇、毒龙、恶龙来比喻人的种种妄念,而以“降龙”比喻禅家降伏其心。“放鹤”一句用晋代高僧支道林爱鹤养鹤以及放鹤的典故,生动地刻画出智藏彻底放下思想包袱而获得了心灵的解脱。既然已经修持到忘怀人我的地步,便不用怀念故土了;都已经证悟到永恒不变的真心了,就不必再读经书了。“身无彼我”,即泯灭是非人我界限,无人相、无我相、人我平等。主体和客体,人和我,日本和大唐,故土和他乡,在清净自性上是本无区别的,区别只在于人心。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谓“心安即是家”。“真如”代表了永恒不变的真心,即佛性。禅的终极关怀就是明心见性,既然已经证悟真如自性,就不必再读经书。从赠诗的角度来看,此二句既是巧妙的安慰,又是对朋友的赞美

  而智藏的苦修精神和佛学造诣,的确是值得中华人物学习的。试想,当时来华学习的日本学问僧何其多也,其成就不过是“艺业稍成”(《旧唐书·日本传》),或者是“学得中州语”(张籍《赠东海僧》)。而智藏,不但超过了他的同胞,并且超过了唐朝当时的一般学者。这要付出极大艰辛和努力,付出的坚定信念和坚毅精神。怨不得诗人在最后两句中极力赞美:“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诗人要问一问中华大地那些求道学佛的人们,有几个能够达到智藏的境界。诗人形容智藏为“雄猛”,不畏艰险视万里沧溟如履平地,为雄;遍礼名山顿根妙悟,为猛。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赠给来中国求法的日本僧人智藏的。诗人的一生,可谓与佛教有缘。早年他随父寓居嘉兴,拜江南著名诗僧皎然和灵澈为师,初步受到佛学的启蒙和熏陶,这段经历对他后来的为人为诗都影响深远。《笺证》按云:“此诗虽无时地可考,据编诗之次第及诗中遍礼名山一语,似是作者在连州时作。”而此诗又编于连州之《送僧方及南谒柳员外》、《海阳湖别浩初师》诸作中间,其作于连州当无疑也。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猜你喜欢
精神此老健于虎,红颊白须双眼青。
未可瓢泉便归去,要将九鼎重朝廷。
泻月声不断,坐来心益闲。无人知落处,万木冷空山。
远忆云容外,幽疑石缝间。那辞通曙听,明日度蓝关。

去得南风来北风,神灵只在指呼中。老坡有语旧曾记,信我人阨非天穷。

披山临水结层成,仿佛当年霸主情。
鱼满松江船似栉,四连震泽稻如京。
巍巍二老辞周录,碌碌诸孙竞晋盟。
可但馆娃能败国,阿员三世只谈兵。
晓色窥林半淡浓,乱鸦飞去水漫空。
山横孤雾残霞外,秋在微云疏雨中。
官事却能成胜赏,诗坛端可策新功。
吴侬浪说西湖景,蓬观今逢苏长公。

水如奔箭穿霞壁,舟与浪花相拒敌。千岩万壑势将崩,一石中流犹荡击。

风挟惊涛似飓来,斜吹一半断虹开。潮向北江犹可上,西江从未有潮回。

北江势比西江缓,水性西江尤劲悍。时时一口似龙门,万里飞流束欲断。

牂牁至此尾闾同,到海犹须两日功。倾泻不教元气尽,故为三峡吕梁中。

富贵果何物?遭者罔不诎。腼然衣冠徒,奔走愧行乞。

平生干镆锋,安能顿使屈?乾坤值震荡,眼底鲜英物。

不恨见越公,恨不遇红拂。知己得美人,散此万古郁。

江上好山千万重,看山长踏翠芙蓉。他年解绶还乡邑,竹杖芒鞋与尔同。

木末孤烟起夕炊,茅檐直下钓鱼矶。苍茫远水连天碧,一叶短篷何处归。

夜雪合三更,昆仑兵密渡。
常时喜慨谈,此夕若亲睹。
杯行数已长,谈辩气掀举。
微酣上篮舆,迢迢向归路。
出门林尽白,飞雪正零舞。
若寒嗟仆夫,鳖跛良窘步。
北内恶打头,灭烛失四顾。
平生功名心,每作艰危虑。
小试应危机,却舆自行去。
脚力幸未衰,乘之酒力怒。
踏雪如蹭云,了不见辛苦。
尚奚畏泥涂,宁恤双靴污。
仆失莫余追,瞥若付生羽。
骞腾甫登桥,健翎已逾兔。
还归坐中堂,长啸默不语。
丝鬓且勿生,未谓余不武。
夜雪向桑乾,立勋期晚暮。
凛凛金石心,捐躯事明主。
至道本无传。只要心坚。始终立志莫教偏。九载三年常一定,便是神仙。真息自绵绵。灵地平平。饥来吃饭困来眠。夏月单衣冬盖被,玄外无

好天良夜不易得,今宵月圆当二七。呼儿举梧沼月饮,月落杯中写琼液。

杯行到手君莫梧,明朝未卜阴与晴。但愿花前同见月,夜夜长圆莫教阙。

流辉入画堂,初照上梅梁。形同七子镜,影类九秋霜。

桂花那不落,团扇与谁妆。空闻北窗弹,未举西园觞。

湖上足清昼,雨余生绿阴。
扁舟到城近,曲港入村深。
野叟频相问,郎君不可寻。
西庵肯分席,吾亦老山林。

旭日东升上海棠。红映雕梁。绿映瑶窗。晓妆才罢出兰房。

罗袂生香。锦袜生凉。

风送飞花处处飏。鸭唼回塘。燕啄回廊。流萤也解惜春光。

半学调簧。半劝飞觞。

过眼云烟迹已陈,溪山谁主复谁宾。偶来响答松林下,千劫难忘世外人。

奉节临湘水,维舟近楚城。月光山犬吠,夜静水禽鸣。

恋阙心尤切,思家梦未成。何如访仙侣,投老学长生。

青春行役思悠悠,一曲汀蒲濮水流。
正见涂中龟曳尾,令人特地感庄周。

少室峰前,漆桶话堕。曹溪路上,赚杀阇梨。

湖雨过前汀,行舟出杳冥。山含九朵白,塔耸一痕青。

风幔苍茫卷,晴钟次第听。城阳归路远,不上水心亭。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