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远法师兼柬南浦 其一

经年不到西兰若,清论常怀远法师。昨日过门阙迎送,一编高绝见风期。

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猜你喜欢

东堂坐甑遭炊蒸,西檐烈日方腾腾。炎官张伞火渐炽,乌豕渡河云不兴。

五官大夫有遗种,十八公自分云仍。羲和挥戈不可却,郢匠剪毛归作棚。

南风飒瑟出馀韵,怒龙奋迅苍髯升。香来鼻观过一雨,便恐冰麝终难胜。

天公割此一席地,付与老翁来曲肱。何时快著短齿屐,信手自把南山藤。

卧听松风满山雨,去作水边岩下僧。

早气满原野,子行归旧庐。
籲天高未动,望岁了何如。
荒土欲生火,涸溪容过车。
民期得霖雨,吾岂灌园蔬。

镂金环,连玉珥。颗颗蚌蛤相缀。偎粉面,映莲腮。露浓花正开。

冷光凝,员影重。几度偷期摇动。山枕上,恐人知。摘嫌纤手迟。

静里秋先到,閒中昼自长。门阑疑泄柳,尸祝漫庚桑。

腹已枵经笥,身犹试药方。强名今日愈,勃窣负东墙。

湖平风稳送归航,望隔严滩七里长。更上高峰尽高处,黄花新酒醉重阳。

窗声呼梦断,灯影尚微茫。
忽扫蚊专夜,从知雨献凉。
佳眠嗟莫续,残漏耿犹长。
却忆檠三尺,冯书怯曙光。

甘苦全无与,平生薄自居。齿牙虽得利,骨肉渐应疏。

江南多芙蓉,水绿看最好。轻舟浮江来,白露秋意早。

露白秋已晞,游子行未归。采香欲谁赠,但见群鸥飞。

鸥飞不避人,思我平生亲。当亲而返疏,怅望空水滨。

岁序属残腊,云容先发春。
氛氲迎近壑,乱鬈霭遥津。
暮色含微雨,林滋被细筠。
忧居时物变,有泪洒苍旻。

木叶捲寥空,飕飗起朔风。万峰寒翠里,一点夕阳红。

早发长风里,边城曙色间。数鸿寒背碛,片月落临关。
陇上明星没,沙中夜探还。归程不可问,几日到家山。

雪溜添春浦,花水足新流。桃发武陵岸,柳拂武昌楼。

两曜无停驭,蓬壶应有墓。何况北邙山,只近市朝路。
大恢生死网,飞走无逃处。白发忽已新,红颜岂如故。
我有杯中物,可以消万虑。醉舞日婆娑,谁能记朝暮。
如求神仙药,阶下亦种黍。但使长兀然,始见天地祖。

一径松阴地自偏,安排茶具即神仙。雨前香茗甘泉试,雪沸支铛活火煎。

风入鸣鸾添雅韵,石边有鹤避轻烟。平生自得清闲味,何羡渊明与玉川。

覊游偶值上元时,莲艳烧空照锦溪。
堂上珠帘如水浸,庭前鳌架与山齐。
风传鼓吹春声闹,雨遏笙歌夜语低。
自笑蓬窗勤苦士,何当太乙为燃藜。

前山岚翠沈,暝色檐间合。禽声浴鼓乱,人语塔铃答。

归依古佛龛,始知此心杂。岩扉全未扃,随风自开阖。

松寒生夜涛,漫空沸鞺鞳。境幽喧亦减,闻根了无纳。

役役尘网中,坐使秋鬓飒。终当净域居,翻经补残衲。

白日贪长夜更长,百般无意更思量。三冬不见秦中雪,
九日惟添鬓畔霜。霞泛水文沈暮色,树凌金气发秋光。
楼前野菊无多少,一雨重开一番黄。

虱告主人,臣罪当烹,幸缓须臾。恰憎予贪甚,诚然无状,念兹蠢尔,焉用深诛。

造化从来,多钟物害,攫者豺狼射者狐。公真误,总鸱张不问,翻谴区区。

公能为蹠之徒。敢群处、裈中慁起居。奈绣衣云烂,生无而分,锦衾香暖,命不人如。

独类嵇生,性耽懒慢,盥洗都慵发怕梳。还相宥,愿长依敝裤,终惠微躯。

传闻此间水,瀑布半空落。惜哉我来游,霜降水始涸。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 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微信小程序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