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素缟制成的丧服的军队,面对大江起誓:定要消灭敌人。指挥雄兵十万,气吞万里东吴。
试看我丢下马鞭,长江天堑变成坦途,不信中原不能光复。
讨:讨伐,征讨。满:指满清统治者。
瓜州:在今江苏省长江北岸,江都县南面。
金陵:今南京市。
缟(gǎo)素:素缟。指穿着素缟制成的丧服的军队。
灭胡:消灭敌人,这里指满清统治者。
雄师:英勇的军队。
天堑:天然的壕沟,这里指长江。《南史·孔范传》:“隋师将济江,群官请为防备,范奏曰:“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投鞭:郑用前秦符坚意,表示军士众多,声势浩大与必肚信念。《晋书·符坚载记》:“符坚曰: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这首诗首句写三军祭祀誓师的悲壮场面,次句用夸张手法极言起义军气势之盛,第三句借用典故来形容义军将士众多,声势浩大,突出军威之壮,末句表达了抗清的必胜信念。全诗一气呵成,语言激昂豪放,雄健有力,洋溢着英雄豪情。
“缟素临江誓灭胡”句描绘出诗人亲率三军面对滚滚长江水,衣冠似雪哭声百里,举哀祭祀,誓死灭胡的悲壮情景。“雄师十万气吞吴”句中“雄”和“十万”言其气势浩大,可以吞掉整个“吴”地,表达出诗人灭清的雄心壮志。
诗人描绘出誓师的悲壮场面尚不足以表明灭清的决心,于是又写出“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两个双重否定句,进一步肯定抗清必胜。这里,诗人借用“投鞭渡”的典故写军旅众多,力量强大,抗清必胜,失地“中原”一定会收复,明朝江山依在。诗中字字句句显出军人风、英雄气、爱国情,读来铿锵有力,令人振奋。
据史书载,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郑成功之父郑芝龙见清军势大,准备不战而降,郑成功跪哭劝阻,父不听,降清。年仅二十三岁的郑成功,感到莫大耻辱,悲愤至极,跑到孔庙前,烧掉自己的青衣(儒生之服),挂起“招讨大将军”和“三军司令”两大旗,示抗清复明而血战到底之志。永历十三年(公元1659年),郑成功同张煌言合兵十七万,从海上大举北伐,直取南京,收复瓜洲、镇江。同年6月13日至15日在焦山设坛,祭祀天地、山河,为表达他誓死灭清复明的决心,挥笔写下了这一首诗。
老去知无用,归来得自如。几年眠客舍,今日爱吾庐。
处世无长策,闲时读故书。但能营一饱,浑莫问其馀。
三益得岂易,一游营亦难。地偏如避俗,春早自排寒。
霖潦逢初霁,年华念欲单。支筇卜遐眺,挈榼展清欢。
茶坞千家密,梅林十里宽。幽寻穷窈窕,危陟遍巑岏。
有地堪肥遁,幽人卜考槃。后前罗峻岭,左右绕惊澜。
西望双藤老,南瞻巨石盘。千章丛古木,九畹秀崇兰。
手板看苍翠,军持上激湍。醉乡因蚁酎,水厄为龙团。
晚景云低树,归途雨压冠。明惊烽火逼,小艇起前滩。
青青河边柳,菀菀陌上桑。临风似相向,道阻意以长。
流莺飞上杨,归雉回东墙。翩翩曳文裾,水中双鸳鸯。
此为胶舆漆,彼独参与商。乾坤浩无垠,大化何茫茫。
鸢飞与鱼跃,各以适其常。鸿鹄沧溟栖,以俟风云将。
咙唿马子踏落花,落花尽头逢酒家。酒翁破颜迎墨客,五云冰浆发青帕。
丹丘羽人笑揖我,饷我碧海云琅芽。食之奇光袭两腋,小哉天地自幕席。
眼底不辨骊与騧,冷风时能借一快,便欲搴芝淩紫霞。
且唱蹋铜污,莫歌白浮鸠。跃沫寄颓年,阴阴驰四驺。
云璈驾阆风,兹约竟悠悠。却忆东皋醉乡记,翻笑三闾非所忧。
安得乌孙青田核,下变春江万斛流。
文帝当年惠爱深,绨袍恭俭本真心。露台亦是观氛祲,犹为穷民惜百金。
不信连宵,江枫叶叶,染来都媚。芳华换眼,做冷装晴天气。
俏无人、三更四更,碧空洗刷青如水。借小窗月色,高檐风影,画成寒意。
此际。浑难睡。想茅店板桥,定催人起。凄凄向晓,最惹乌啼心事。
耐初曦、楼阴未销,玉阶瑶瓦添憔悴。怕萧疏、鬓影撩他,点入菱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