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素缟制成的丧服的军队,面对大江起誓:定要消灭敌人。指挥雄兵十万,气吞万里东吴。
试看我丢下马鞭,长江天堑变成坦途,不信中原不能光复。
讨:讨伐,征讨。满:指满清统治者。
瓜州:在今江苏省长江北岸,江都县南面。
金陵:今南京市。
缟(gǎo)素:素缟。指穿着素缟制成的丧服的军队。
灭胡:消灭敌人,这里指满清统治者。
雄师:英勇的军队。
天堑:天然的壕沟,这里指长江。《南史·孔范传》:“隋师将济江,群官请为防备,范奏曰:“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投鞭:郑用前秦符坚意,表示军士众多,声势浩大与必肚信念。《晋书·符坚载记》:“符坚曰: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这首诗首句写三军祭祀誓师的悲壮场面,次句用夸张手法极言起义军气势之盛,第三句借用典故来形容义军将士众多,声势浩大,突出军威之壮,末句表达了抗清的必胜信念。全诗一气呵成,语言激昂豪放,雄健有力,洋溢着英雄豪情。
“缟素临江誓灭胡”句描绘出诗人亲率三军面对滚滚长江水,衣冠似雪哭声百里,举哀祭祀,誓死灭胡的悲壮情景。“雄师十万气吞吴”句中“雄”和“十万”言其气势浩大,可以吞掉整个“吴”地,表达出诗人灭清的雄心壮志。
诗人描绘出誓师的悲壮场面尚不足以表明灭清的决心,于是又写出“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两个双重否定句,进一步肯定抗清必胜。这里,诗人借用“投鞭渡”的典故写军旅众多,力量强大,抗清必胜,失地“中原”一定会收复,明朝江山依在。诗中字字句句显出军人风、英雄气、爱国情,读来铿锵有力,令人振奋。
据史书载,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郑成功之父郑芝龙见清军势大,准备不战而降,郑成功跪哭劝阻,父不听,降清。年仅二十三岁的郑成功,感到莫大耻辱,悲愤至极,跑到孔庙前,烧掉自己的青衣(儒生之服),挂起“招讨大将军”和“三军司令”两大旗,示抗清复明而血战到底之志。永历十三年(公元1659年),郑成功同张煌言合兵十七万,从海上大举北伐,直取南京,收复瓜洲、镇江。同年6月13日至15日在焦山设坛,祭祀天地、山河,为表达他誓死灭清复明的决心,挥笔写下了这一首诗。
病馀儿废锄,门巷草芊眠。来者何所闻,披草足跫然。
封侯谢骨相,使鬼无金钱。梦作白鸥去,江湖水黏天。
舍人清真同右军,金銮退直谢鸡群。千金不肯卖一叶,今日凤毛留赠君。
又匆匆、一回重九,菊萸总随愁新。恁悲哉秋气,惯萧瑟、隔年人。
最是无风无雨,费遥山眉翠,镇日合颦。念东篱、俊约迹往越成尘。
渺过雁、几重冷云。
黄昏。忍对清尊。持薄酒,与谁温。甚青娥皓齿,檀痕掐损,毕竟声吞。
总然夕阳如醉,算多事、怨浓氛。强登临、自怜衰鬓,故人不见,寥落客里佳辰,霜重闭门。
獭江江水无纤垢,獭江奇女世希有。米清昔重林宜人,玉洁今传曾节妇。
节妇贫家娘,十七嫁林郎。林郎系亦出曾子,少为林嗣从林氏。
朱然先世本宗施,徐绩由来非姓李。底事牵丝月下人?
错教同姓结婚姻。周公制礼鲁公犯,谁识斯人独认真。
斯人守礼足千古,洞房逃去不言苦。任将沟水流东西,羞学鸳鸯交颈股。
从此想思天一偶,鳏鱼骠泊雌凤孤。使君有妇如无妇,罗敷有夫难见夫。
夫君去后翁姑老,夫少弟妇鲜兄嫂。举目无亲可奈何,相怜惟有阿姊好。
阿姊与妇同阿爷。贫难相助空咨嗟。一男一女继夫后,啼饥号寒常牙牙。
饥寒苦况难尽述,尘生甑底磬悬室。朝缲夜织博饔飧,二十七年如一日。
邻翁断弦家多金,知夫客死来委禽。妇言偷活因二老,岂为多财移寸心。
寸心如铁又如石,永誓柏舟不改适。终身长作女儿身,昔也鬓青今发白。
白发皤然姑尚存,承欢仍不缺晨昏。赐金难遇淮阳守,行义未旌桓女门。
皮金剪字久明志,含笑寻夫入九地。山埋贞骨亦生香,人谈苦节皆流泪。
吁嗟节妇节最奇,令夫亦算奇男儿。此夫此妇两难得,表贤励俗知是谁?
秋风吹皱银塘水,小雨芙蓉不胜洗。谁拣新红折得来,不怕绿芒伤玉指。
烟丝有恨自悠扬,相惹相牵短复长。双头并作幽修语,一夜露痕黄粉香。
我有银瓶秋水满,君心不似莲心短。绿房结子为君收,种向明年应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