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方尊师归嵩山

仙官欲往九龙潭,旄节朱幡倚石龛。山压天中半天上,


洞穿江底出江南。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


借问迎来双白鹤,已曾衡岳送苏耽。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方尊师想到河南太室山上的九龙潭去,他摆着杖,放着幡旗,靠在石阁的旁边。

山居天下之中央,高达半天之上,九龙潭洞府深邃曲折,其下与长江相连,可直通江南。

瀑布倾泻,水花四溅,山上的松杉就像常常带雨一样。青翠的山峦在夕阳辉映下呈现出的斑斓色彩。

请问来迎接方尊师的白鹤,你们是曾经在衡岳送过苏仙公的那两只吗?

注释

方尊师:未详何人。尊师:道士的尊称。

嵩(sōng)山:山名,在河南省登封市北。嵩山古名外方山,又名嵩高山,为五岳的中岳。道教视嵩山为神仙洞府所在地和道士修行佳处,称其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六洞天。隋唐是嵩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大批道士居此修道。

仙官:有爵位的神仙。此处尊称方尊师。

九龙潭:在登封市东二十五里嵩山东峰太室山上。《登封县志》:“九龙潭在太室东岩之半山巅,众水咸归于此,盖一大峡也。峡作九叠,每叠结为一潭,递相灌输,水色洞黑,其深无际。有石记,戒人游龙潭者,勿语笑以黩神龙,龙怒则有雷恐。”

旄(máo)节:以竹为节杖,上缀以牦牛尾。

朱幡(fān):红色长幅下垂的旗。旄节和朱幡都是道士所用的法物。

石龛(kān):供奉神佛的小石阁。

“山压”句:谓嵩山居天下之中央,高达半天之上。言山势之高。压,坐镇。

“洞穿”句:谓九龙潭洞府深邃曲折,其下与长江相连,可直通江南。言潭水之深。《幽明录》:“嵩高山北有大穴,晋时有人误堕穴中。见二人围碁,局下有一杯白饮。堕者饮之,气力十倍。碁者曰:从此西行有大井,但投身入井自当出。堕者如言,可半年乃出于蜀中。”《风土记》:“太湖中山有洞穴,傍行地中,无所不通,谓之洞庭。”嵩山洞穴可通江南之说,或系糅合上述传说而成。

“瀑布”句:瀑布飞流溅沫,山中松杉常被淋湿,故云。

苍翠:一作“彩翠”,指青翠的山峦在夕阳辉映下呈现出的斑斓色彩。岚(lán):山林中的雾气。

“借问”二句:以苏耽比方尊师,以衡岳影嵩山,意谓白鹤将送他前往仙境。衡岳,指南岳衡山。苏耽,传说中的仙人,郴县(今属湖南)人。《郴江集》:“郴人苏耽一日白母曰:‘耽当为神仙,不得终养。’因留柜曰:‘有所乏可叩之。’母有乏叩柜,其物立致。后三年,母疑,开錀视之,双鹤飞去,叩之无复应。”葛洪《神仙传·苏仙公》:“先生洒扫门庭,修饰墙宇。友人曰:‘有何邀迎?’答曰:‘仙侣当降。’俄顷之间,乃见天西北隅,紫云氤氲,有数十白鹤飞翔其中,翩翩然降于苏氏之门,皆化为少年。先生敛容逢迎,乃跽白母曰:‘某受命当仙,仪卫已至,当违色养。’即便拜辞。”双鹤送苏耽赴南岳衡山之事,系糅合上述故事而成。

赏析

  这首诗写送别方尊师前往嵩山修道,以如画彩笔描绘嵩山的奇丽景色,以浪漫的神仙传说渲染方尊师的仙人风姿。全诗描写景物引人入胜,结构紧凑,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形象鲜明。

  一二句先点明题意,说方尊师将回到嵩山九龙潭。他庄重地站在石龛旁,手执旄节和朱幡。

  三至六句写嵩山的景物,也即是想象方尊师归嵩山后的生活情况。诗人说,嵩山又高又大,山腰云彩遮掩,远远看去好像是从天上压下来而停留在半天上一样。九龙潭的洞穴幽深,直通江底,而流向江南各地。这样一个高大、幽深的境界,自然最宜于炼性修道,达到清静无为。诗人还说,嵩山长满杉松,巨大的瀑布日夜迸流,使它们经常受到雨点的滋润,因而长得非常苍郁茂盛。当夕阳残照披在苍峰翠峦间时,山林间便忽地腾起一阵阵雾气来。道教强调皈依自然,回归自然,这样一个瀑布飞奔、林木苍茂、夕阳斜照、雾气轻笼的地方,对道士来说,是美妙而理想的。对于方尊师将要回去的嵩山,诗人着力作如此精妙的描写,实际是寄托着一番良好的祝愿,认为他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在道业上必将会有更大的成就。诗人对于方尊师的情谊也从中充分地体现出来。

  最后两句用双鹤送苏耽赴南岳衡山的典故,但略加变化,说:借问迎面前来的一双白鹤,你们大概是曾经参加过从衡岳迎接苏耽上仙界的吧?这意思是说,方尊师归嵩山就像当年苏耽登天一样,有着白鹤来迎,方尊师是和苏耽一样道学有成就要飞举上天的真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左右,王维在洛阳任右拾遗之后。方尊师将归嵩山,王维写下此诗为他送别。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猜你喜欢
缑山橘井与青田,驱策风云友列仙。
名号横空心万里,九皋声动九重天。

去年阴山雪,平地三尺馀。人言土中蝗,入土不用驱。

今年岁枯旱,野食无豆蔬。西来三尺蝗,旧岁雪不如。

秋田有遗秉,未足饱一夫。细雨生谷芽,屯云几时舒。

群凶剧豺虎,诸将劳驱除。横尸作京观,流血如决渠。

高穹厌杀气,荆棘满郊墟。尚复此恒雨,未知当何如。

岂欲令斯民,竟死不少纾。天亦念赤子,理岂有是欤。

会当开晴云,却返羲和车。我廪虽巳殚,我地尚可锄。

庶用种宿麦,更作来岁储。

山气濛濛带雨昏,江潮滚滚挟雷奔。估樯簇笋滩头聚,野市编茅劫后存。

愁似云痕浓不减,寒凭酒力醉难温。却怜渔艇全家住,一叶凌波笑语喧。

苑树宫墙返照黄,小窗净几味偏长。消磨一日吾何惜,便借衙斋作道场。

人日登高聊引兴,万峰寂寞对申台。莺花出郭还难见,雨雪逢春尚未开。

沙畔柳条悲暮角,城边柏叶照寒杯。关河怅望东归使,渺渺孤槎几日回。

左手招明月,右手引清流。遂弃人间俗事、长伴赤松游。

春与猿兮吟啸,秋与鹤兮飞舞,八百岁春秋。夜授南柯守,朝拜酒泉侯。

携玉杖,吹铁笛,酌金瓯。醉乡高卧、掉头那问帝王州。

自谓羲皇以上,无论晋魏之事,涓子不能俦。我亦问津者,愿泛武陵舟。

山栖极造理,其北恰岚壁。
下吞泉数斗,中有蒲数脊。
岩留未化雪,竹迸将崩石。
不为世所薰,直入玄之寂。
道人无一吝,近我如相识。
忽然问周易,再三说太极。
言清嚼冰雪,事奥通金碧。
吐纳少滞咽,导引多精色。
阴火养阳鼎,黄云生宝鬲。
定是西母池,佳桃已中食。

北蓟辞严父,南京别故人。一身勤远道,千里念慈亲。

柳暗江城晓,萍香野岸春。灯花先报喜,应更倚门频。

落纸千篇笔退尖,我方刻画老无盐。鼎钟之后知谁识,糟曲其閒想自嫌。

顾冀北群须伯乐,嗣西江派得洪炎。便当觅取高师著,此去心颜更可潜。

金谷白头谁石友,香山青眼几殷兄。
三峨九顶知人意,长与江楼酒面平。

裘轻马复肥,白日自光显。儿童口啧啧,道傍谁不羡。

岂意到山来,山老如未见。不是轻富贵,从未厌贫贱。

始悟人汝骄,多因汝眼浅。

可笑狂胡到死狂,欲投马箠渡长江。
始知人语符天意,东向南朝作鬼降。
杨回不嫁倪君明,东岛西池各自行。
从女九千公有伴,任他青鸟自逢迎。

问高城铁瓮,缘底事、净妖氛。道霜落长安,元戎阃令,万骑云屯。

人人知自有用,望金汤、直上撼乾坤。海陆鲸鳌掀舞,秋风怒捲孤豚。

将军却恐炽炎熏。玉石到俱焚。便立马、城头扶伤吊病,不侈奇勋。

区区虿锋螳臂,算从今、都合□平吞。一片旌旗闲暇,梦魂常绕夔门。

三径黄花一色深,争开不畏峭寒侵。书生谁说贫无赖,试看盈庭掷地金。

秋日同文馆,云沉夕照光。蛩吟阶下草,萤照屋间梁。

卧月搜诗句,挑灯认药囊。夜阑独衾枕,归梦楚山长。

阳乌黯黯映山平,阴兔微微光渐生。戍楼往往云间没,烽火时时碛里明。

秦郊平旧险,周德眷遗黎。始闻清夜柝,俄见落封泥。
物色来无限,津途去不迷。空亭谁问马,闲戍但鸣鸡。
山月寒弥净,河风晓更凄。赠言杨伯起,非复是关西。
歧路东西奈别何,壮心憔悴惜蹉跎。
重来云物非前度,黄叶秋风积恨多。

此个物,上拄天,下拄地。皖口作眼,皖山作鼻。太平退身三步,放你诸人出气。

太平淈髿汉,事事尽经遍。如是三十年,也有人赞叹。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