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文山祠

丞相英灵迥未消,绛帷灯火飒寒飙。
乾坤浩荡身难寄,道路间关梦且遥。
花外子规燕市月,水边精卫浙江潮。
祠堂亦有西湖树,不遣南枝向北朝。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文丞相呵,您的英名永远流芳。深红色供帐里的灯火烛光,被寒风刮着,依旧灯火辉煌。
天地虽然宽阔,却没有你的容身之所;人生道路崎岖曲折,比恶梦还要乱而且长。
你的魂魄化为子规鸟,在燕市月夜鸣叫;英灵像填海的精卫鸟,永不休止;像伍子胥魂怒激起的钱塘江潮,永不泯灭。
祠堂边也长着如同西湖岳庙的树木,枝叶都向南伸展不肯北朝。
注释
谒(yè):拜见。文山祠:文天祥祠。文天祥(1236—1283),南宋民族英雄,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南宋末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抗元兵败被俘,拘囚大都(今北京市)四年,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就义于燕京。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在监禁文天祥的监牢所在地(今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内)修建祠宇。
迥(jiǒng)未消:远远没有消失。
绛(jiàng)帷灯火:神座前挂着绛红色的帐帷,油灯烛火辉煌。
飒(sà):风声。
飙(biāo):狂风。
间关:道路崎岖难行。
“花外”句:意为文天祥的魂魄化为子规鸟,在燕市月夜鸣叫。相传古蜀王望帝死后化为子规鸟,叫声凄厉,张华《禽经》:“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燕市:北京柴市。在今北京宣武区菜市口,元明清三代均为刑场。
“水边精卫”句:文天祥的英灵像填海的精卫鸟,永不休止;像伍子胥魂怒激起的钱塘江潮,永不泯灭。精卫:神话中鸟名,相传为炎帝少女,名女娃,游东海而溺死,化为精卫鸟,经常衔西山木石去填东海。浙江潮:钱塘江潮。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劝吴王夫差拒绝与越国议和并停止伐齐,有人进谗,后被疏远。吴王赐剑命伍子胥自杀,并把他的尸体装入皮袋,投入江中。传说他化为潮神,随江潮激涛扬波。
西湖树:岳飞坟在杭州西湖北岸栖霞岭下。《西湖志》载墓上木枝皆南向。

赏析

  本诗首联写文山祠的悲凉景象,为全诗的情调打下了基础;颔联概括文天祥一生的悲剧,颂扬其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高风亮节;颈联连用子规、燕月、精卫和浙江潮来隐喻文天祥被害后,人们的沉痛哀思;尾联用岳飞比文天祥,以英雄遗恨长存作结。全诗歌颂文天祥坚贞不屈的精神,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文天祥的崇敬之情,用典精当,词句凝练,格调沉郁,情感深切。

  首联先写文山祠内庄严肃穆的气氛。红色的帷帐映着灯火,摇晃在寒风里,这景色让诗人想象文天祥当年在风雨飘摇中孤军奋战的历史场面,显示文天祥的爱国精神远远没有消失。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虚实相衬,从而表现出文天祥不屈的英灵,也暗含了对文天祥死难的痛悼与钦敬。这一联,讴歌了文天祥的坚贞爱国情操,并把“英灵迥未消”五字作为全诗的纲领,以下皆由此而生发。

  颔联用洗炼的笔墨,概括了文天祥不平凡的人生道路。“乾坤浩荡身难寄”,南宋灭亡,国家不存,文天祥避敌追捕,然而乾坤浩荡,无处寄孤臣义士之躯。“道路间关梦且遥”,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被押往元都燕京,这句写押解途中情景。文天祥抗元不果,忠义难寄,诗人用十四字描述文天祥九死一生,百折不挠的经历,暗含诗人对文天祥浩然正气的赞赏。

  颈联连用数典进一步地深化了文天祥的坚贞爱国情操。上句写实,诗人来到燕京,凭吊文丞相祠,耳边传来“子规”在月下的悲啼声,如哀如怨,顿生对文天样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崇敬之意。下句以“精卫填海”的故事,说明“填海”是不可为之事,精卫决心要填,寓意文天祥抗元的决心。就当时大势看,抗元胜利的把握是很小的,而文天祥忠于宋朝,正以精卫填海的精神去实现抗元之志;又以钱塘江怒潮,喻其坚贞不屈的精神,赞美了文天样忠义爱国思想。诗人在这里巧用数典,使“英灵迥未消”进一步具体化,对仗工稳,用典切题,语意悲壮,激扬正气。

  尾联为了表现这种精神的感召力量,作了夸张性的描写。丞相祠前也有像岳坟那样枝皆南向的树木,表明树枝也受到丞相精神的感召,不肯向北方的敌人屈服。南面向阳,树枝容易发旺,这本是自然现象,诗人为了歌颂丞相爱国精神之伟大,因而产生这种联想。把“西湖树”和“丞相祠”联在一起,也是有意使南宋两位民族英雄有所关连,在发扬爱国精神方面,起到前后继承和相互辉映作用。诗至此而止,造成余响不息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歌颂了文天祥的英灵浩气长存天地之间,充分表达了诗人对文天祥的崇敬之情。诗从文山祠周围气氛落笔,颔联仅用十四字,高度概括文天祥的光辉业绩,用笔精练。颈链展开想象,句子富于主观色彩。尾联回到祠堂,用祠中之树遣枝向南描写文天祥魂魄不散,誓向南宋的一片忠诚。这首诗的写作特点,在于运用神话典故,作联想的浪漫手法,歌颂文天祥坚贞爱国精神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全诗用典妥切,属对工整,精致细密。

创作背景

  《谒文山祠》当作于诗人任职北京之时。诗人在瞻仰南宋文天祥纪念祠以后,对这位民族英雄的被害表示痛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这首七言律诗。
边贡
  边贡(1476 ~1532)字庭实,因家居华泉附近,自号华泉子,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进士,官至太常丞。边贡以诗著称于弘治、正德年间,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后来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称为明代文学“前七子”。
  猜你喜欢
嫩寒禁暖,正草色侵衣,野光如洗。去城数里。绕长堤是柳,钓船深舣。小立斜阳,试数花风第几。问春意。待留取断红,心事难寄。
芳讯成捻指。甚远客他乡,老怀如此。醉余梦里。尚分明认得,旧时罗绮。可惜空帘,误却归来燕子。胜游地。想依然、断桥流水。
从得高科名转盛,亦言归去满城知。发时谁不开筵送,
到处人争与马骑。剑路红蕉明栈阁,巴村绿树荫神祠。
乡中后辈游门馆,半是来求近日诗。
五福仙娥月殿来。依稀微步彩云随。一从别有瑶池宴,不见蟠桃几度开。
歌宛转,舞排徊。碧梧秋意满池台。年年玉露收残暑,长送新凉入寿杯。

积雨山行已后期,更堪多病益迟迟。风尘渐觉初心负,丘壑真于野性宜。

绿树阴层新作盖,紫兰香细尚馀蕤。辋川图画能如许,绝是无声亦有诗。

一雨江城动再旬,酒杯频共落花春。我还故里如羁旅,君作嘉宾即比邻。

待价超腾千里足,著书衰谢百年身。耄期若果符相许,车笠毋忘问钓纶。

危阁横空蔽野扉,夜深来上久忘归。
水光潋滟和烟动,云色褵褷夹月飞。
隔岸苇村闻笛远,背湾松坞见灯微。
此间自得吟中乐,不觉霜华满尽衣。

驹隙流光岁又更,支颐黯自叹浮生。红尘未醒三更梦,青史休论千载名。

绝塞风烟愁莫展,深山卜筑计难成。谋身报国俱无策,但叩苍苍祝太平。

穆王八骏名天下,此马雄瑰岂其亚。渥洼夜堕房星精,神物应随牝龙化。

纤离騄駬少为贵,三十六蹄更堪诧。想当阊阖辟清晓,霓旌队引銮和驾。

朝回初遣脱金羁,呈了曾看覆黄帕。天厩深严日正长,奚官出牧乘閒暇。

晴堤水满柳阴森,芳草蒙茸犹可藉。长嘶深浴各有适,俊骨奇姿本无价。

祇今承平息边燧,戎垒征鞍不须跨。长嗟健步何由骋,骐骥驽骀等衰谢。

王良伯乐会有合,足下风云生叱咤。追电终轻万里程,直历蓬瀛蹴嵩华。

自古边功缘底事,多因嬖幸欲封侯。不如直与黄金印,惜取沙场万髑髅。

三亩离支一亩塘,长松千尺列成行。主人犹自不归去,野草空馀薜荔墙。

弃亲来从军,谁无树功心。激昂在将帅,赏罚贵必谌。

千金买马骨,龙媒岁三临。将军重壮士,谁道无孟任。

师行失纪律,安能制敌侵。不见南阳叟,七纵还七擒。

得得无修。无惑无求。放心闲、无喜无忧。逍遥自在,云水闲游。

趣空中玄,玄中妙,妙中幽。

落魄婪耽,垢面蓬头。恣陶陶、真乐歌讴。随缘一饱,真个风流。

这般来无,无来由,有来由。

昨日邮亭,树头一带青山晚。绿波清浅。人与天涯远。今日相逢,绿蚁新醅满。歌声断。落红零乱。梦逐春来雁。
秋色到东篱,一种露红先占。应念金英冷淡,摘胭脂浓染。
依稀十月小桃花,霜蕊破霞脸。何事渊明风致,却十分娇艳。
历战燕然北,功高剑有威。闻名外国惧,轻命故人稀。
角怨星芒动,尘愁日色微。从为汉都护,未得脱征衣。
按剑立城楼,西看极海头。承家为上将,开地得边州。
碛迥兵难伏,天寒马易收。胡风一度猎,吹裂锦貂裘。
过海风凄紧,连云雪杳茫。落花飘絮满江乡。偷放一春狂。渔市关门早,征帆入浦忙。酒楼何处咽丝簧。愁杀孟襄阳。
春入园林新雨过。次第芳菲,惹起情无那。蜀锦青红初剪破。枝头点点胭脂颗。
柳带随风金袅娜。隐映余霞,灿灿红云堕。高烛夜寒光照坐。只愁沈醉谁扶我。

停针无语倚妆台。花信费疑猜。山桃未破,海棠犹睡,林杏初开。

今年毕竟春寒重,梁燕不曾来。清明时节,阴晴气候,懊恼情怀。

竹邻子,何许人,云是落托穷乡民。柴门半掩堪罗雀,布衣百结如悬鹑。

囊间有钱即沽酒,甑中无米从生尘。读书不多虑事浅,发言往往遭众嗔。

独行独止无与友,拂石醉卧苍厓垠。忽梦数君子,玉立而长身。

口云出自渭川族,托迹今居汉水滨。冰霜风雨不改色,梅仙髯史吾同伦。

闻君失意众所弃,吾独爱之求与邻。但多酿酒对君饮,日日清风扫户新。

层峦积翠色,中有嘉树林。幽人此避世,结屋山之阴。

携琴出山去,独怀千古心。知音不可见,归路白云深。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