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外湖长满了莲蓬,望去参差错落,颇有韵致。天已放晴,雨后青山格外翠绿,在湖山掩映的绿阴深处,有一起起雪白的鸥鸟儿在蓝天碧水间飞翔,极其鲜明悦目。俯仰上下天光水色,只见水天相连,蓝天荡漾于碧波之中,绿水漾入云天之上,广袤天际,蔚为奇观。游人为饱览湖光山色,听任画船在水上缓缓行进。湖水明澈,波平如镜,游人坐在船上,人影映在水中,宛如在明镜中移动,别是一番幽美的境界。
船上歌女双双唱起《桃叶歌》来,轻柔婉转的歌声,久久在空间回荡。歌女所着的杏红衫子,在青山、绿水、蓝天的交相映衬下,更加加深了它的鲜艳色彩。偏西的阳光照射到游船上面,歌女们都采了一枝荷叶用来遮面,以躲避斜晖,直到游船归去时,自己还感到分得了一份绿荷扇子带来的凉意呢。
注释
参差:高低不齐。
霁(jì)山:雨后山色。
溶漾(róngyàng):水波荡漾的样子。
画桡(ráo):船桨,这里指画船。
迟:缓缓。
鉴:镜子。
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
浅声:轻婉歌声。
双唱:双双唱起。
深色:加深颜色。
轻衣:形容极薄的夏装。
障面:遮面。
斜晖(huī):偏西的阳光。
翠:指绿荷。
阴:阴凉。

赏析

  这首词既写江南夏日湖山之美,又写歌女容貌和性灵之美。全词融自然美与女性美于一境,写出了歌女天光水色之间的清歌妙发,表现出湖山和人物纯真自然的性灵。

  上片起句开门见山,直写湖中美景。江南湖泊往往是重重相连。当外湖长满莲篷的时候,远远望去,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比起荷花盛开,又是别有一番风味,此时正是游湖的好时光。下句展开远景:“霁山青处鸥飞”,是写天放晴了,雨洗过后的青山,格外的青,而那青山映衬之间,几点翩飞的白鸥,显得格外的白。“水天溶漾画桡迟。”词人俯仰上下,只见水涵着天,天连着水,水天溶溶漾漾,融而为一。游湖之人陶醉了,于是,任由船只鉴中缓缓地行。画桡,指画船。迟,谓缓行。这样美好的大自然里,人有时会忘却自己,有时却又以为自己是江山风月的主人。清莹的湖面正好是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存。“人影鉴中移。”人船中,船行水上,水面如镜,人影镜里移动。

  下片由写景转为写人,重点描写歌女容貌之美和性灵之美。“桃叶浅声双唱”与“杏红深色轻衣”两句为对仗,一写其歌声,一写其衫色。桃叶,本是晋代王献之妾之名。献之笃爱桃叶,曾作《桃叶歌》歌之,传其辞云:“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南朝陈时,江南盛歌之,见《乐府诗集》卷四十五《桃叶歌》题解。词上句以“桃叶浅声”写所唱,此“桃叶”即《桃叶歌》,非指人而言。歌声轻婉,故曰“浅声”,女伴同唱,故曰“双唱”。此句写船上的一对歌女双双唱起了轻柔宛转的歌声。“杏红深色轻衣”则写青山绿水,上下天光之间,歌女杏红的衣色,显得格外深。深,亦是词人印象之深。词人写歌女之印象,不写其容貌而写其衣著,正是韵高脱俗的体现。这时正当暑天,故著轻衣。然而,词人印象更深的是:“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暑天斜晖犹热,故而歌女采得一枝荷叶遮面。荷叶虽小,可是当乘船一路归去时,词人却感觉到,好象自己也分得了她手持荷叶的一份绿阴凉意。小荷障面之姿态,很美;分得翠阴之感受,虽为错觉,但更美。

  此词游湖这一赏心乐事中,表现了自然风光和人物容貌、性灵之美,体现出词人高雅、清旷的审美意趣,抒写了词人对于大自然生活的无限热爱。

创作背景

  词人张先是江南湖州人,又在江南作过官,晚年归宿也在江南。这首词是词人夏日游江南湖山所作。

赏析二

  此词写乘船游湖之美。时间是夏天,地点在江南。江南风景如画,集天地灵气,素来是文人争相歌咏的对象。张先《画堂春》同样以江南为寄情对象,对江南的湖山风光和人物风物予以讴歌和盛赞。

  上片主写湖山之美。“外湖莲子长参差”,起句开门见山,直入湖景。词人站在岸上,观望湖景,外湖长满莲蓬的时候,远远望去,高低参差,错落有致,比起荷花盛开,那光景又别有一番风味,正是游湖的好时光。下句展开远景。“霁山青处鸥飞。”中的“青”字润色,色彩明晰,光鲜灵动。“水天溶漾画桡迟。”词人俯仰上下,上下天光。水涵着天,天连着水,水天溶溶漾漾,融而为一。于是,任画船在水中缓缓地行。在这样美好的大自然里,人有时忘却自己,有时却又以自己为中心,是江山风月的主人。清莹的湖面正好是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存在。“人影鉴中移。”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面如镜,人影在镜里移动,好一派光明澄澈的境界。一个“移”字写出人随船动的情状,悠然自得于此尽县。

  上阕词人着墨于江南湖光山色,下阕转景入人,天人合一,在这大自然美景里添了一抹人气和人情。写歌女之美不是描写其容貌之美,而是描写其性灵之美。宋词中女性形象演进成为词体文学之优势意象,中国文化重视女性美,尤重视其内美。如果此时不是这样,便俗。此句六字再现了两位歌女双声共和,浅吟低诉,轻柔婉转、曼妙婀娜。听其歌,见其人,“杏红深色轻衣”。“杏红”色在“水天溶漾”中更显浓艳,更为“深”,此“深”字一方面写歌女衣色彩浓深,另一方面也是歌女身形在词人心中的影射。“轻衣”轻盈灵动,羽化成仙之境尽在其中。“小荷障面避斜晖”,这一动作显人物的稚嫩可爱,让人心生怜惜。“小荷障面”虽未能尽“避斜晖”,却能带来丝丝凉意,词人于此中“分得翠阴归”。斜晖映日,词人与歌女未同乘一舟,在歌女“小荷障面”下,词人其实未必能“分得翠阴”,但是绿荫翠凉、美人在旁,作者心中愉悦,归途更感清凉。

  “莲子参差”、“霁山青处”、“水天溶漾”、“人影鉴中”,这是一派安宁祥和的自然景观;“桃叶浅声”、“杏红深色”、“小荷障面”、“分得翠阴”,又是一派静谧逍遥的人文景观。自然美人并举,融天地于人情,杂人景于自然,天人合一的情景遁入眼帘,交相呼应。将女性的美放置于天地之美中,使自然景色更通透,使人物的美更纯净。,实在中肯贴切。

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猜你喜欢
往事悠悠添浩叹,劳生扰扰竟何能。
故山岁晚不归去,高塔晴来独自登。
林下听经岁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吟馀却起双峰念,曾看庵西瀑布冰。

翰林作醉石,偶似苍于菟。龙眠见之笑,为作匹马弯彫弧。

云是将军出夜猎,上有仇池行草书。云沙苍茫日欲下,道逢伏虎南山隅。

心知是虎不是石,双弦急控皆卢胡。明朝白羽饮顽石,摩挲欲尽金仆姑。

君不见赐累千金新垣平,连佩六印栾将军。致君大略岂在尔,封侯细事不到君。

先生言语妙天下,瘴海七年皮肉皴。邂逅英物数苏李,曹蜍如生亦如死。

龙眠有眼识天人,异世同成一奇事。君当什袭勿漫摹,此人此画人间无。

古来禅窟锁岩扃,拂子崔嵬拄杖横。塔上佛光堂上月,莫言公案不分明。

登高眺远,见长空万里,水天一色。飒飒西风凉意动,恰是清秋时节。

桂蕊香浓,芙蓉露冷,此际炎光歇。倚阑凝望,远岫暮烟笼碧。

林际几点归鸦,蛩声满耳,树杪如钩月。别恨凄凉吟未尽,目断云山千叠。

岸柳萧疏,井梧零落,总是关情切。征鸿无信,此意待凭谁说。

曾随正德年中驾,亲见昭阳殿里花。
燕赵悲歌何处觅,旅魂飘泊楚天涯。

新开别墅对西山,燕坐凝香日闭关。鶗鴂先鸣农事动,兜鍪不举羽书閒。

花前五马春游乐,月下双鞬夜逻还。上番梅花曾有约,旧题重拂石苔斑。

岁杪云昼昏,玄池冰夜结。远风金河起,吹我玉山雪。

才俊宜从幕府升,四郊何日保安宁。连营未报休传箭,策马何嫌出戴星。

苦战城壕霜月白,屡残村落野烟青。军民甚有关心处,佐政行看刃发硎。

逝矣经天日,悲哉带地川。
寸阴无停晷,尺波岂徒旋。
年往迅劲矢,时来亮急弦。
远期鲜克及,盈数固希全。
容华夙夜零,体泽坐自捐。
兹物苟难停,吾寿安得延。
俛仰逝将过,倏忽几何间。
慷慨亦焉诉,天道良自然。
但恨功名薄,竹帛无所宣。
迨及岁未暮,长歌乘我闲。

转侧频忧患,因怜马少游。迹方难瀚海,梦尚隔神州。

刻骨三年艾,潜踪五月裘。出门西笑意,他日望君酬。

春城带病别,秋塞见除书。况是神仙吏,仍非尘土居。
河风吹鸟迥,岳雨滴桐疏。坐阁驰思夕,沙东凉月虚。
可惜听泉夜,还当残月时。

宫树堕晴雪,凝寒入毳裘。邻娃取冰箸,道是玉搔头。

至日殊萧索,寒增宿雨晴。楼居寡仙趣,气肃见山明。

令节年虽长,穷途计不成。亲朋车马迹,时为致香粳。

过尽清明三月雨,东风才到溪滨。画工传得已非真。青君著意处,桃李未为伦。
倚槛盈盈如欲语,就中拈足花神。自然亭馆一番新。从今观绝品,不独洛阳人。

客从外国来,遗我日本刀。光磨七尺镜在掌,格格刺刺寒菱毛。

夜夜声沉复声响,射人阴火沙号号。过海能令海神战,过河能令蛟母变。

此刀托身寒星华,仄面削石如削瓜。动着颜面丹赭红,报雠报恩两眼雄。

国人七岁教舞剑,八岁教刀更教箭。十岁身长腰在鞘,刀间不使妇人见。

处处创痕满体瘢,刀利刀钝听刀环。打铁打刀宣咒语,杀人祭刀尸祭雨。

提出冥冥海气腥,残形短首髑髅鸣。谁能夺取跨上马,为君定统平天下。

主人好客浑成癖,倾谈顿教留住。胜日潇洒,良朋邂逅,取次壶觞啸侣。

招邀致语。要不负秋光,嫩凉庭宇。深巷斜阳,一缄芳讯早飞去。

良宵风月大好,看欣然命驾,还载清酤。翠斝浮余,红牙拍遍,轮到移换宫羽。

芸香太古。愧好榻酣眠,俗尘相污。梦醒西窗,玉轮岗正午。

策马行行到豫州,祖生寂寞水空流。
当时更有三年寿,石勒寻为关下囚。
失道原不在阴陵,放逐义帝知亡形。
西风所过皆残灭,不据关险都彭城。
三尺寒光射斗牛,镆铘提处鬼神愁。
蛮夷不识军将令,误人重围血颈流。
© Copyright 2021-2024 www.ayiya.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1021491号-1邮件:fengxin1357@163.com
进入小程序
领美团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