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登楼所见的壮景。诗人用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用画笔写诗,意境更加开阔,景物别出情趣,是画,而又情出自然。四句诗都有“楼”字,而“满楼云一色”,就成了“楼”外之“楼”了,既将诗意点透,也添加了平淡诗风中的浓味。全诗句句紧扣主题,丝毫不显重复,俨若一首题画诗,堪称宋诗中的佳作。
“巴山楼之东,秦岭楼之北。”两句写望云楼的位置及登楼头所见之景。此二句既说明此楼位置在巴山之西、秦岭之南,并交代了此楼之高与位置极佳,才能上楼望见极高峻的巴山、秦岭,也看到崇山峻岭间云彩朵朵绕山飘荡,景象壮丽无比。诗中虽未写云,但云尽在不言中,让人们去体会罢了。
“楼上卷帘时,满楼云一色。”句则由远及近,写楼中近景。望月楼如李白《夜宿山寺》所咏“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绕楼云彩飞入楼中,危楼隐入云彩之中,景色奇丽无比。这两句“楼云一色”的奇观,写出了万里晴空、浩茫云海的佳景,自然使人神清目爽,有“荡胸生层云”之感慨。
此诗最大的表现手法则是运用了一放一收的手法。头两句放开,由近及远,拉开距离,使境界骤然开阔,烘托出望云楼周围的自然环境;后两句收拢,由远及近,拉近距离,近到楼上、楼中、楼云天浑然一体的景色。
其次,是诗中有画的技法。诗人运用了典型的绘画技法,将望云楼的地理位置——楼之东是巴山、楼之北是秦岭全部画出,气象尽收眼底,境界开阔,气势不凡。卷帘这一动作,将楼的独特之景“满楼云一色”全部勾画了出来。
最后是平淡自然的诗风。唐宋后不少诗人和诗论家崇尚平淡的诗风。平淡代表了诗的一种风格,文同的这首诗就属平淡之列。“巴山楼之东,秦岭楼之北”,用平淡的语言介绍了望云楼所处位置。而诗的结尾时更用平淡语“满楼云一色”,振起全篇,使诗境一下子焕发出光彩,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这是在卷起楼上帘子的刹那间的情况,诗人敏捷地捕捉并描绘它,将诗意点透,添加了平淡诗风中的浓味。
冠春闱。游春苑,醉春觞。帽檐斜,花影悠扬。玉河飞骑,似闻争说李东阳。
阻风中酒,如玉者,老大徒伤。
羡韶年,乘逸兴,登虎阜,下钱塘。待重沾、桂子荷香。
休教看煞,风流京兆汉田郎。归来学个,眉儿画、别样纤长。
凄凉一叶孤舟,客怀已自伤萧瑟。封姨作势,飞扬跋扈,欺人寥寂。
惯起潮头,暗牵篷势,偷来帘隙。笑笼头破帽,多情恋我,争禁得、寒威袭。
犹幸耽吟成癖。压归装、缥缃青碧。愁多须遣,不吟黄九,便吟秦七。
调古词新,狂来闷去,夜灯重剔。听隔江戍鼓,声声点点,和孤吟客。
请君勿言苦,我歌行路难。世事有反覆,人心若波澜。
布衣扼夺卿相位,祸仇起自杯酒间。君不见昔时山东一匹夫,读书往往轻凡愚。
谈笑强于唐举相,摇鞭西入咸阳都。一言啖秦王,再言扼范雎。
黄金束带高堂居,风云变态生须臾。君不见魏其都位汉公卿,灌夫意气排汉廷。
武安本在门下列,拜伏跪起呼父兄。一朝宠据津要地,旧时意态宁复生。
窦婴既失势,颍水亦不清。狂呼骂坐何足惊,咸阳市上殊无情。
行路难,行路难,人生自古有如此,何须局促增叹声。
閒居罕人事,植干在丘樊。谁为斧斤祸,伤哉林木繁。
旧宅已凋落,蓬茅暂依存。苦无蒙翳林,何以周篱藩。
兹晨春气达,荷锸出前村。不惜微雨滋,远移脩竹根。
新萌且卷曲,故叶自欹翻。始分一枝奇,终异千干蕃。
植木既有托,发生良不言。我惭遗世好,于尔情孔敦。
明当振苍翠,荫我西南轩。
自捲新图寄长公,幽篁古木两三丛。燕城六月尘如海,得似南窗卧竹风。
春馀足光景,赵李旧经过。上林柳腰细,新丰酒径多。
小船行钓鲤,新盘待摘荷。兰皋徒税驾,何处有凌波。
玉镜多情,乌衣无梦。春寒侧侧疏帘重。谁家初试素罗衣,满阶微雨梨花冻。
不入红楼,不来画栋。纤纤剪向云间弄。竹窗筠几主人贫,年年与尔闲居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