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山水诗,但不是即地即景之作,而是诗人对往年游历的怀念。宛陵三面为陵阳山环抱,前临句溪、宛溪二水,绿水青山,风景佳丽。南齐诗人谢朓曾任宣城太守,建有高楼一座,世称谢公楼,唐代又名叠嶂楼。盛唐诗人李白也曾客游宣城,屡登谢公楼畅饮赋诗。大概是太白遗风所致,谢公楼遂成酒楼。陆龟蒙所怀念的便是有着这些名胜古迹的江南小城。
这首诗的佳处不止在描摹山水如画,更在于溶化着诗人深沉的感慨。通观全诗,前二句是平叙宛陵旧游的怀念,说自己从前曾到陵阳山的那个好地方游历,那里有谢朓、李白的游踪遗迹。后二句是回忆当年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傍晚,在句溪、宛溪旁缓步独行,夕阳斜照水面,那叠嶂楼的倒影映在水中,它那酒旗仿佛飘落在春天流水中。那情景,最惹人思绪了。惹起的思绪是什么,惹起思绪的原因是什么,诗人没有说,也无须说破。前二句既已点出了诗人仰慕的谢朓、李白,后二句描摹的这帧山水图所蕴含的思绪感慨,不言而喻,是与他们的事迹相联系的。
谢朓出任宣城太守时,很不得意,“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始之宣城郡》)。李白客游宣城,也是牢骚满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然而谢朓毕竟还有逸兴,李白更往往是豪游,青青的陵阳山上,那幢谢朓所筑、李白酣饮的高楼,确令人思慕向往。而自己一介布衣,没没无闻,虽然也游过这陵阳佳地,却不能为它再增添一分风韵雅胜。于个人,他愧对前贤;于时世,他深感没落。因此,回想当年旧游,只有那充满迷惘的时逝世衰的情景,给他难忘的深刻印象。这就是西斜的落日,流去的春水,晚风中飘摇的酒旗,流水中破碎的倒影,构成一幅诗意的画境,惹引无限感慨的思绪。由此可见,这首怀念旧游的山水诗,实质上是咏怀古迹、感时伤世之作。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显然在于炼词铸句,熔情入景,因而风物如画,含蓄不尽。前二句点出时间、地点,显出名胜、古迹,抒发了怀念、思慕之情,语言省净,含意丰满,形象鲜明,已充分显示诗人老到的艺术才能。后二句深入主题,突出印象,描写生动,以实见虚,在形似中传神,堪称“画本”,而重在写意。李商隐《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那种无望的迷惘,在陆龟蒙这首诗里得到了十分相似的表露。也许这正是本诗的时代特色。诗歌艺术朝着形象地表现某种印象、情绪的方向发展,在晚唐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趋势,这诗即其一例。
时来一钓会连鳌,舌在谁羞旧缊袍。风骨自惭非太白,高吟大醉浪推豪。
陶朱去越乘扁舟,布衣卿相难久留。子房定汉晚辟谷,赤松可学思从游。
此游意气空寰宇,家国安危关出处。功成名遂身独全,千驷万钟犹一羽。
如何海桑人白头,纷纷烛下寻牙筹。马上朝鸡听未了,又拟跨鹤趋杨州。
壮哉脱颖吾观复,物外一轩名止足。风流文彩祖子孙,平生无殆应无辱。
有时展卷评功臣,凌烟上溯笔有神。敲推得句亦妙契,直欲三绝追唐人。
太行覆辙车无数,我独衡门乐安步。紫驼翠釜生野烟,我宁晚食依环堵。
畏途留此示康庄,戏写陶朱赞子房。满院绿阴春雨歇,客来推户煮茶香。
彪炳得之子,郁然沧海精。词华追往哲,道范迪群英。
雄章时倚马,声价日连城。簪组已文铎,铅丹仍短擎。
郡借董孤笔,乡归李劭评。鞚发真千里,笼收擅八琼。
偶遭倾盖语,遂辱断金盟。载酒论奇字,题铭谢大烹。
移舟乘月曙,挥麈坐参横。幕卷霏微雨,灯挑长短更。
一夕持衡去,三秋荐剡成。感时精鉴别,慎职尽才名。
燕集归无几,莺迁去有程。能将此别意,播入古人声。
慷慨上世训,徘徊知己情。椽笛随歌咽,匏樽杂泪倾。
籍籍今安定,翩翩老向平。清欢苦未足,远道本难轻。
自合酬天子,何因变友生。惟余儆义范,垂死独牵萦。
石径春生残艳雪。山边一曲溪流活。瓶漾梅花随意折。
和风拂。蓬门也写王正月。
炉火拨红茅屋热。南窗杂坐透披褐。韭茁芹芽爽口物。
香醪掇。村庄儿女团圆节。
多慧多魔欲问天,此身已判入黄泉。可怜魂魄无归处,应向枝头化杜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