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山水诗,但不是即地即景之作,而是诗人对往年游历的怀念。宛陵三面为陵阳山环抱,前临句溪、宛溪二水,绿水青山,风景佳丽。南齐诗人谢朓曾任宣城太守,建有高楼一座,世称谢公楼,唐代又名叠嶂楼。盛唐诗人李白也曾客游宣城,屡登谢公楼畅饮赋诗。大概是太白遗风所致,谢公楼遂成酒楼。陆龟蒙所怀念的便是有着这些名胜古迹的江南小城。
这首诗的佳处不止在描摹山水如画,更在于溶化着诗人深沉的感慨。通观全诗,前二句是平叙宛陵旧游的怀念,说自己从前曾到陵阳山的那个好地方游历,那里有谢朓、李白的游踪遗迹。后二句是回忆当年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傍晚,在句溪、宛溪旁缓步独行,夕阳斜照水面,那叠嶂楼的倒影映在水中,它那酒旗仿佛飘落在春天流水中。那情景,最惹人思绪了。惹起的思绪是什么,惹起思绪的原因是什么,诗人没有说,也无须说破。前二句既已点出了诗人仰慕的谢朓、李白,后二句描摹的这帧山水图所蕴含的思绪感慨,不言而喻,是与他们的事迹相联系的。
谢朓出任宣城太守时,很不得意,“江海虽未从,山林于此始”(《始之宣城郡》)。李白客游宣城,也是牢骚满腹,“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然而谢朓毕竟还有逸兴,李白更往往是豪游,青青的陵阳山上,那幢谢朓所筑、李白酣饮的高楼,确令人思慕向往。而自己一介布衣,没没无闻,虽然也游过这陵阳佳地,却不能为它再增添一分风韵雅胜。于个人,他愧对前贤;于时世,他深感没落。因此,回想当年旧游,只有那充满迷惘的时逝世衰的情景,给他难忘的深刻印象。这就是西斜的落日,流去的春水,晚风中飘摇的酒旗,流水中破碎的倒影,构成一幅诗意的画境,惹引无限感慨的思绪。由此可见,这首怀念旧游的山水诗,实质上是咏怀古迹、感时伤世之作。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显然在于炼词铸句,熔情入景,因而风物如画,含蓄不尽。前二句点出时间、地点,显出名胜、古迹,抒发了怀念、思慕之情,语言省净,含意丰满,形象鲜明,已充分显示诗人老到的艺术才能。后二句深入主题,突出印象,描写生动,以实见虚,在形似中传神,堪称“画本”,而重在写意。李商隐《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那种无望的迷惘,在陆龟蒙这首诗里得到了十分相似的表露。也许这正是本诗的时代特色。诗歌艺术朝着形象地表现某种印象、情绪的方向发展,在晚唐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趋势,这诗即其一例。
祢生狂态复如何,一剌怀中半灭磨。纵令罄折谒官长,犹胜诗人咏荷戈。
悄悄帘栊,恰深腌、猩屏六扇。算除了,鬓花钗燕,更无人见。
钿枕偎偏腮印薄,玉衾睡重鞋香暖。指银荷、画蜡刻宵深,春红短。
辜俊约,重门券,贻杂佩,芳皋怨。只温存一晌,博山烟远。
艳月粉蔷蝴蝶梦,东风皂荚青骊懒。恁绮钱、如水映春星,谁同看。
野竹环阶密,岩泉绕树流。疏钟敲落月,冷榻卧清秋。
访胜僧能导,谈禅客且留。参寥诗思好,试茗意悠悠。
长安车马纷如织,屋小如舟万顷波。错节盘根山木蠹,只应坚处觉心多。
承闻揽辔历西山,风物萧条井邑间。边日数峰明紫翠,海霜万树散斑斓。
单居谩感经时别,远涉应知隔岁还。无奈天寒乌鹊噪,为君长夕倚松关。
满前舞鳝杂号狸,揽辔澄清众所期。今日忠良方得路,愿歌守道四贤诗。
汉宫唐殿,夕照外、并无禾黍。更五载秋风,依稀谁记,前度雕阑绮署。
反挂珊钩,旁人见、也被笑,匆匆来去。看彩凤帷空,盘螭金暗,哑咿鸦语。
无数。翠緌鸣玉,趋班鹓鹭。想待漏星稀,退朝云散,看尽终南黛妩。
古往今来,前因后果,留得许多词句。但一角危楼,无人共倚,朱颜如故。
日落风䬘䬘,驱车行远郊。中心有所悲,古墓穿黄茅。
茅中狐兔窠,四面乌鸢巢。鬼火时独出,人烟不相交。
行行近破村,一径欹还坳。迎霜听蟋蟀,向月看蟏蛸。
翁喜客来至,客来羞厨庖。浊醪誇泼蚁,时果仍新苞。
相劝对寒灯,呼儿爇枯梢。性朴颇近古,其言无斗筲。
忧欢世上并,岁月途中抛。谁知问津客,空作扬雄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