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软沙平何处路,郭外即天涯。板桥流水伤心地,带夕阳、点点明霞。
歌哭声中,纸钱灰里,知是谁家。
参差油壁香车。燕尾隔窗纱。归来三盏两盏淡酒,黄昏鸦乱风斜。
只有短檠如旧,依依为照寒花。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秋霖初霁觉新凉,午夜东山月吐光。翠竹无心甘晚节,黄花有意助年芳。
忠诚自许一心赤,老境谁怜两鬓霜。遥忆吾山归未得,故人书简怨东阳。
江南好,巧制擅姑苏。织就裥裙西子样,裁成团扇放翁图。
争说古吴都。
云海沈沈,峭寒收建章,雪残DE32鹊。华灯照夜,万井禁城行乐。春随鬓影,映参差、柳丝梅萼。丹禁杳,鳌峰对耸,三山上通寥廓。
春衫绣罗香薄。步金莲影下,三千绰约。冰轮桂满,皓色冷浸楼阁。霓裳帝乐,奏升平、天风吹落。留凤辇、通宵宴赏,莫放漏声闲却。
连嶂亘峡背,重峦愁奥阻。廉利削堂皇,丰隆积廪庾。
石齿凿精镠,千仞无负土。空骑尽喘汗,行人病伛偻。
拔地蹑丹梯,到天不尺堵。遥指岷江蟠,微茫白一缕。
时见巨壑云,去作阳台雨。
墙东有隙地,荆菅瓦砾积。俯首荷耰锄,得此五弓辟。
南邻有丽春,纷纷间朱白。乞分五色种,剪缕比纨帛。
初日照殷红,残霞映浮碧。闲时列酒茗,坐卧兼枕席。
遂可忘穷年,岂止破萧摵。三更持烛游,早起独吟惜。
今年姑小试,纷然满篱格。来春扩西偏,烂漫补墙缺。
回想今春花,吟诗又陈迹。
摩天石为屏,结构因嵚崎。绿树各争长,山高树亦随。
入门不数武,积阴凉阶墀。缘径登愈高,俯楼眺且危。
苍苔隐古迹,涑水留遗姿。空际鸾凤翔,手摩心仪之。
丹崖不可见,琴台犹有基。湖光忽掩映,天风吹纷披。
寻幽贵奥窍,固不厌险巇。牵衣陟绝顶,最下那敢窥。
少立喘稍息,挥汗神未夷。涧底见茅屋,四面流清漪。
林深日易昏,安得久留兹。一步一回顾,暮霭滋漫瀰。
终日一园闭,万壑千岩奇。
彝陵山水奇,入峡此东道。千峰缭翠壁,划然发天巧。
元白苏黄陆,行旅有述造。千载山主人,卓荦余文藻。
放翁昔搜寻,泐缺知已早。拂尘惊乍见,欢若墨未燥。
石粗故易剥,穴黑得常保。公昔奉母来,江乡足鱼稻。
县楼日对山,覃研职方考。嘲弄时间作,吏牍杂诗稿。
想当清秋初,溯川消积潦。石乳凝云扁,岩蔬照晴昊。
判官夙同调,缘险恣幽讨。淋漓修史笔,悬壁偶一埽。
引绳无欹斜,濡豪绝瘠槁。乃知大贤心,精气常在抱。
令君无结衔,庭趋宁足恼。公视官如家,视民如襁褓。
追俗玩岁月,自分桐乡老。岂知屡起蹶,入汴鬓已皓。
梦中渡横查,苦忆山县好。东山有题咏,汉庙闻祈祷。
遗文犹在诵,贞石翳荒草。寥寥残字在,永为兹山宝。